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揭秘中国航天员的20年:电视直播背后的生死考验!

2018-02-06 15:06:31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不久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航天员聚集在五星红旗前,重温入队誓词。

  20年间中国航天员六上太空,连战连捷,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辉煌背后,却离不开中国航天员20年的拼搏与坚守。

  20年来从来都没想过放弃!

  在加入航天员大队前,他们都是有过1000多小时驾机经验的优秀飞行员,虽然太空与天空仅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却是天壤之别。为练就过硬的飞天本领,他们要首先进行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训练。

  除繁重的文化课学习外,航天员还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

  模拟失重训练,航天员需要身着160多公斤重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里反复训练舱外活动技能,一次训练长达4个小时。

  聂海胜:一次任务训练下来,浑身都是汗,汗不知道出了多少,衣服能拧出一斤两斤水。

  除这些严酷的训练外,挑战超重耐力的离心机训练,则是每一位航天员脑海里最深刻的共同记忆。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

  聂海胜:8倍的重力加速度,就像你自身重量的8倍,在高速旋转的时候,强大的过载冲击力的作用下,我们的呼吸非常困难。

  景海鹏:在旋转过程当中,你的鼻涕眼泪,全给你甩出来了,脸都拉变形了,这项训练,家人从来不会让他们看。

  20年间,让所有航天员感到自豪的是,在做这项训练时,他们也共同创造了一项纪录。

  聂海胜:我们坐离心机的时候,左手要握着一个红色的按钮,一旦你过程中坚持不了,你一按,控制人员就会把这个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停下来。20年来,我们所有的航天员都没有按过这个按钮。在很难受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坚持,一直坚持到现在。

  濒临死亡 杨利伟挺过26秒低频共振考验

  然而,具备过硬飞天本领,并不意味着飞天之路就像预想一样的顺利。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是杨利伟神情自如的形象,然而这背后却是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生死考验……

  在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意外出现了,8赫兹左右的低频振动与人体的内脏产生了让人难以承受的共振。

  杨利伟:就像在我的周围,放的都是敲锣打鼓的声音,震动得你受不了,有一种像濒临死亡的感觉,你觉得你一个是用不上力量,第二个就是你有点儿要过去的那个意思,好在时间不长。

  首飞意味着要用生命去探索未知的风险,杨利伟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来势汹汹的26秒低频共振考验。

  杨利伟:比如听到一些声音,甚至于地面打个雷,我在上面都会紧张,因为你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在飞船里面坐着,特别是走到阴影区的时候,地面一闪电,能量很大,照到帆板上,反到返回舱里面,突然间一刹那,一亮一亮,那么这个时候,你真的是汗毛直竖。

  凯旋后,杨利伟把这个意外情况及时反馈给了航天科技人员,经过技术攻关,从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低频共振等问题都得到了彻底解决。

  然而,5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考验在神舟七号飞船上发生了!

  “展示红旗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神舟七号飞船主要任务是验证太空出舱行走,2008年9月27日下午,当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在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身上时,意外发生了。

  翟志刚:根本都没有想到,在天上会拉不开气压舱的舱门。

  刘伯明:我走过去想两个人同时抓那个扶手,拉舱门,但是手套又大,根本容不下两个人同时抓,我只好双手环抱他的右臂,两个人使劲往下拉这个舱门。舱门拉开了有20度的角度,这个时候感觉到吸力特别大,感觉舱门拽着我们两个人往上上升,舱门又关上了。

  翟志刚:这就有点着急了,如果门打不开,那我肯定就出不去,我要是出不去,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就没有完成。为了出舱,付出是太多太多了,最关键时候开不开舱门,那前面的训练,一切都为零了。

  最终,刘伯明从舱内找到一根金属撬棍,翟志刚用它把舱门别开一条缝,让气流瞬间流了出去,这才顺利地打开舱门。可就在此时,又一个“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突然响起了火灾警报。

  翟志刚:突然间听见火灾这两个字,脑皮子发麻。在我们飞行的过程中,最难处置的两个特殊情况,一个就是火灾,一个就是舱体失去密封。伯明就问我,咱还出不出舱,我说出舱,非常坚决,也非常坚定。

  按照出舱程序,翟志刚出舱后首先要取回舱外的一块固体润滑材料的试验模块,然后再展示国旗。危机面前,3名航天员临时决定改变出舱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红旗。

  刘伯明:我们神七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把最具代表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当时展示红旗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没有准备再回来。我当时甚至想,如果发现有一点不妙的趋势,我会当即决断,让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把我们的舱段分离,让我和志刚分离出去,让他平安返回,当时内心的斗争真是异常复杂。

  事后经过天地共同检查确认判断,火警是一场虚惊,是真空环境下仪表发生了误报警。正是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员们英勇无畏的太空探索,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坏的打算,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要在太空进行长达33天的太空之旅,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中期在轨驻留任务。而在太空中,他们遇到了一次事故,直面心理的挑战,甚至生死。

  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突发话音通信中断故障,此时离飞船返回仅剩一周,如果问题不解决,就要启动应急程序紧急返回,给飞船着陆带来极大风险,直接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

  景海鹏:已经听不到地面指挥,一旦返回就要靠航天员的能力、技术、心理素质把飞船开回去。最坏的打算,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突发意外事故,景海鹏、陈冬并没有着急,他们始终保持冷静,一边紧急排查故障,一边想着有效的处置方法。

  景海鹏:我们担心地面的工作人员担心我们,所以我们在手册上空白页写两句话,“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最后展示给摄像机。虽然当时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到,但是我们怕他们担心。还有一个举动,我们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到我们,我们拿起牛肉干,拿上巧克力,有意识地面对摄像机在吃东西。

  陈冬:我们还是比较镇静的,我们整个流程都是按照我们平时训练的来。

  景海鹏:当链路恢复了,当时我们两个一对视。

  “战友飞就是我飞”

  20年来,中国航天员6次飞天,6次凯旋,人们记住的是11位执行过任务的航天英雄的名字。但是,因为机会有限,21名航天员中,还有10位至今尚未实现飞天梦想,这10人中有5位首批航天员因为年龄超过黄金飞行期,不得不遗憾退役或转岗,再也没有一飞冲天的机会。他们分别是航天员吴杰、航天员李庆龙、航天员陈全、航天员潘占春、航天员赵传东。

  邓清明,在首批还在服役的9名航天员中,是唯一一位还没有实现飞天梦想的航天员。20年来,邓清明先后三次入选梯队成员,离飞天仅有一步之遥,现在的邓清明依然在坚持,在为下一次飞天任务努力准备。

  邓清明:我记得在神十一发射的前一天,宣布了这个命令,明天的任务很正式的,由海鹏和陈冬两位战友去执行,我和另外一个航天员作备份。那个时候我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我为这个梦,为这次任务我就准备了三年,我为飞行准备了十九年,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但是真是没有太多的话,我只是转过身,我们坐在一起,面向海鹏紧紧地抱着海鹏。

  景海鹏:那一幕我感觉很感动很感人,我立马就想到我在2005年我拥抱费俊龙、聂海胜那一刻。为什么?那一刻就像这一刻一样,那个时候我是备份乘组,我也没有上天,就像邓清明一样,我特别能理解邓清明那一刻的感受。

  邓清明:面对这种挫折我也很难受,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太优秀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航天员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万人一杆枪 中国载人航天书写传奇

  20年来中国航天员队伍一次次载誉而归,一次次成就的英雄传奇。而这背后,则是所有航天员长期的艰苦训练和默默坚守,是所有航天人的辛勤耕耘和无悔付出。正如航天员们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载人航天是一项大事业,万人一杆枪,几十万人同干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留下的经典瞬间

  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浩瀚宇宙太空,第一次迎来了中国访客——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征战太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密切配合下,首次进行空间出舱活动,翟志刚挥舞国旗,以豁达自信的一小步,实现了中国人与太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12年,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再次出征,中国航天员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并一次成功,叩开了中国首个太空家园的大门;

  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登顶“天宫”,王亚平站在世界最高讲台,首次开展太空授课,在数以千万计青少年的心底,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2016年,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33天的太空之旅,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来源: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