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人民日报谈“旅行青蛙”:“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

2018-02-10 09:53:0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视频截图

  由一只蛙想到的(半日闲谭)

  一只青蛙,最近走红起来。

  是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让一只“特立独行”的青蛙成为人们竞相争养的“宝贝”。它和你全程没有交流,独自吃饭,读书,做手工,外出旅行。你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偶尔,它会为你拍一张照片寄回,让你知道它身在何处,甚至还寄来一些“土特产”,给你些小惊喜。不过,你们的联系也仅限于此,更多时候你见不到它,也不知道它在哪儿。

  有人说,这款游戏的流行,妙在“佛系”,胜在现实。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朴素到寡淡的游戏设置,与时下盛行的“佛系青年观”颇为契合,走红也就不足为奇。只是,这款游戏能让这么多人走心地投入,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影响力,恐怕“佛系”的创意之外,更是游戏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的内心共鸣。

  养蛙,养娃。相似的读音,勾勒出的是相似的生活场景。而回看你为这只蛙所做的一切,也像极了自己的父母。傍晚归家,推开家门,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父母准备已久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奔向远方,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这份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父母辛劳半生、奔波忙碌,所希望的,也是多换得一些“三叶草”,让孩子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安稳的成长条件。这份长情的付出,这些默默的奉献,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

  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所覆盖。前一晚你还看到“蛙儿子”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已不见踪影,空无一蛙。更多的时间,是你自己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你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你离不开这座房子去陪它看外面的世界,只能守在原地等它回家。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为人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真正懂得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的体验与现实相比,终究还是浅薄了些。

  而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

  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我们能看到许多这样的“蛙”们。租住于逼仄老旧的房子,每天迎着人流挤十几站地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陪伴,更多的时间是形单影只排解内心的孤独。时间久了,渐渐习惯一个人的日子,也习惯面对激烈的竞争、高企的房价和微薄的薪水,无人倾诉艰辛、苦痛一个人扛的现实生活。偶尔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坚强起来——报喜不报忧,不能让家人为我担心。于是寒暄和问候中,多说一些新成绩,少说一些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的各种美景,让你感到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让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的人生。每一代人都有渴望远方、追逐更大舞台的心理诉求,只是在如今流动、变革的时代,这样的诉求更容易被放大,也更容易去实现。于异地求学,去海外深造,在他乡创业,之后定居在那里,生活在那里。加之独生子女的现实,两种“空巢”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这样的“空巢”虽渗透着无奈,却并非无力缓解。哪怕从这款小小的游戏中,我们也能体悟到力所能及的改变。

  青蛙所到一地,便会寄来一张照片,让你知道它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正和谁在一起。生活中的你,是否也如这只青蛙一样,及时和父母分享你的生活?你未必需要每日一次的联络,哪怕几天跟他们通一次电话,发几条微信,告诉他们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去了哪些地方,甚至在追什么剧,看什么小说。他们未必懂,也未必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在乎,参与进你的日常,知道自己没有游离于你的生活。而那些来自父母的关怀与问候,在某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夜晚,也能成为温暖身心的热汤。

  这只青蛙虽令人着迷,却总让你有种隔膜感,因为哪怕回家,它也只是低头做自己的事,默不作声。反观自己,每次回家,是不是只有在“该吃饭了”“该睡觉了”“该起床了”这样的时刻才和父母搭上一句话?在回程的路上,和父母告别时,才想起原来这次回家也没和他们好好地说几句话?或许你已经习惯一个人每日的虚拟社交生活,但那几日的抽离,可能换来的是父母更久的快乐与温暖。哪怕是一起看看电视、一起散散步,也远比“低头看触屏,抬头摸鼠标”的“自处”要好。那种“一起”的状态,是年迈的父母最渴望的事。

  “多交交朋友去。”“找些别的伙伴陪陪你。”这样的感慨,常萌生于诸多玩家的内心。而仔细想来,这何尝不是父母想对我们说的话?所谓“空巢青年”的“孤独寂寞冷”,并非老无所依的惆怅,很多时候,恰是封闭和“懒宅”的衍生品。在“佛系”理念盛行的当下,这样的生活观有着更普遍的土壤,却更值得我们警醒。跳出这种慵懒的心理区,用积极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用充实的规划来填补无所事事的“无聊”时光,暖的不只是我们的“冷巢”,也是给家人一个安心的回应。

  其实,所谓的“空巢”,未必是身边的空荡无伴,更多是心灵的清冷孤寂。如今春节将至,游子们陆续回乡。愿这份“养蛙”的火热能延续到现实的生活,从这个春节开始,让这份久别的相聚温暖更多的家人,让未来的日子有更多的相互取暖,让那份亲情的温热更久地流淌于游子与父母心间,从此“空巢”不冷,温馨常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