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张衡一号”厉害在哪儿?

2018-03-02 12:13:40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上天

“张衡一号”厉害在哪儿?

2月2日,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被送入太空,这也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3天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了“张衡一号”发回的数据。

按照计划,“张衡一号”将安排6个月左右的在轨测试工作,检验和评价卫星数据质量,之后交付中国地震局进行使用。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地震学家,他因发明了第一架地动仪而闻名于世。那么,以他名字命名的“张衡一号”,到底能为地震预报做些什么呢?

地震是危害性极强的灾害之一,但地震预报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一些国家虽然研究了一些方法,但都不太可行。而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境内地震分布广、强度大、震源浅,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悉,这次发射的“张衡一号”,将尝试开展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探索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为地震观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将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它相关圈层相互作用及其效应,向航空航天、导航通信等相关领域提供空间电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服务。

目前,世界各国监测地震的主要手段仍是地面台站观测。我国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前兆台网、数字强震台网和国家GPS观测网络等。不过,用地面台站观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受观测环境和生活环境等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国境边界、海洋、高山和原始森林等地区建台比较困难,全球的观测台网密度很不均匀,存在许多监测空白区。另外,现有的地面观测台站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干扰,会导致地震监测区域空白和观测资料不足。还有,用地面台站观测,存在全天候、全球性和动态性较差等先天不足,不利于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利用卫星进行对地观测,可以克服地面台站观测的许多不足。卫星具有覆盖范围广、电磁环境好、动态信息强、无地域限制,以及全天候、全天时、周期短、效率高和动态性强等优点,能够从更大的尺度上提高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弥补常规地面地震监测手段的不足。

“张衡一号”的主要工程目标之一,是建设重点监测中国全境,并能获取全球电磁信息的试验卫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同时搭载国际相关载荷,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

“张衡一号”卫星运行于约50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重访周期为5天,即卫星每5天在同一个时间从同一个位置的上空飞过,观测区域可覆盖地球南北纬65°内的区域,重点观测区域覆盖我国陆地全境和陆地周边约1000公里区域以及全球两个主要地震带。采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CAST2000平台进行设计,创造了我国卫星研制领域的多项首次。评估显示,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