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网消息:中评社北京3月7日电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全国人大会议结束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将会部署地方机构改革的贯彻落实工作。中国地方机构改革将会快马加鞭。地方机构改革将会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辟崭新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合理设置和配置各层级机构及其职能”。这是我国地方机构改革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在以往地方机构改革中,强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同时强调“全国一盘棋”,通过强化“垂直管理”,确保中央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此次地方机构改革打破传统,确保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增强地方治理能力,把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实施更为便捷有效的经济社会管理事项下放给地方。允许地方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允许把因地制宜设置的机构幷入同上级机关对口的机构。这是我国地方机构改革的重大转变,它标志着今后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形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竞争局面。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中央实行一系列简政放权改革措施。譬如,为了增强地方政府汲取财政收入的能力,国家实行财政大包干,地方政府除了上缴中央部分之外,所有财政收入都留给地方。大包干改革不仅仅体现在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关系之中,同时还体现在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农村土地改革过程中。事实证明,实行大包干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凡是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都是简政放权的时期。简政放权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改革积极性,有利于地方政府相互竞争,通过竞争发现比较优势,通过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体现在竞争方式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竞争主体方面。地方政府之间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相互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使我国资源要素配置逐渐合理化。
可以这样说,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除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挥巨大作用之外,地方政府作为投资者和特殊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如何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是摆在新时代决策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简政放权的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如果简政放权变成各自为政,那么,中国市场就会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很难形成。正因为如此,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就是要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积极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防止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为了追求政绩而牺牲企业或者个人的合法利益。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是强本固基的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坚持党的统一领导;第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第三,机构设置不强调上下对口,但强调上下贯通;第四,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管理机构,但是,权力不能滥用。
对已经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明确指出,要理顺关系。属于中央的事权、由中央负责的事项,中央设立垂直机构实施规范管理。属于中央和地方协同管理、需要地方负责的事项,实行分级管理。这说明今后垂直管理不再是为了管理权力的集中,而是为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垂直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架空或者削弱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作用,“垂直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机构设置紊乱。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在“垂直管理”问题上制定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只有属于中央负责的事项,中央才能实施垂直管理,除此之外,中央不再设立“垂直管理”机构。这对于优化地方政府权力运行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地方机构改革应当成为我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中之重。以往地方机构改革主要是从减轻地方负担角度出发,通过精简地方机构,节约财政开支。此次公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决定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强调地方机构改革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这就使得地方机构改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相信随着我国地方机构改革方案逐项落实,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将会重新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将会迎来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