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隐形贫困人口”,一个扎心的热词

2018-04-22 22:50:29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新鲜出炉的热词:隐形贫困人口。

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但实际上非常穷的人”。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总之,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态,在精致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艺、拼尽全力。看到这里的,朋友们脑回路大致兵分两路。一种:你你你,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另一种:哈哈哈,这绝不是我,我是真·贫困人口。

 

 

1524363759370.png

确实,“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以用得很自嘲,但也可以呈现得很真实。其实,很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与许多年前说的“月光族”“啃老族”没多大区别。明明消费能力不够,一件3000块的衣服下手稳准狠,外婆知道了一定劈头盖脸来一句:这就是爱慕虚荣!然而,当“隐形”与“贫困人口”结合在一起,它似乎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语义。

“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才穷下来的”。换个角度看,显性奢侈,其实是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当年轻人争相穿上消费文化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种安全感。一两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显;每场不落的电影——社交的有效谈资;与小姐妹一同订健身餐——保证观念不落伍。记得很多年前,有篇文章很火,名字大概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今天,一杯星巴克,已是年轻人找个地方休息的标配,消费升级了,奋斗显然有了其他灯塔。

因此,消极地看,“隐形贫困人口”是有些离经叛道;但积极地说,“隐形贫困人口”也确实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虽然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甚至在批评之前,不妨也先问一句:今天的城市,剥离了电影、打车、时尚、美食、健身,其内容还剩多少呢?

消费文化是城市生活的大头,商业之水无孔不入。一个地铁灯箱广告,向明星展现,也向嚼着煎饼赶地铁的小白领展现,眼界都被抬得差不多高;社交网络搭桥,网红买手助推,更是大大促进消费知识的扩散,好吃好玩好用的,前一秒钟在上海兴起,后一秒就抵达武汉。没错,富起来的中国,从没有拒绝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要承认,过度的商业化确实在制造“肾可以不要,iPhone必须买下”的消费错觉。

具体而言,这种消费文化心态还面临着正反两种刺激。从正向来看,金融创新的力量不容小觑,芝麻信用、京东白条、各色小额消费贷,“不动声色”地推动了超前消费,有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担心,一个高储蓄的中国正慢慢走向个人消费的高负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代年轻人的父母,晚年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年轻人眼下家庭负担还不大。而反向刺激则是压力。生活有压力,“反正买不起房”,很多年轻人索性在其他物质消费上放飞自我;工作有压力,据说十点后加完班的出租车上,不少女性白领喜欢打开淘宝,怒刷几单,以解心头愤懑。

所以,透过一个可能本为调侃而创设的热词,我们看得见消费文化的爆炸式发展、消费预期的代际变化以及“贫困线”背后的心灵曲线。

很巧,一位做电商的朋友刚在朋友圈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并不富裕的人在提升生活品质方面可能比一些高管更阔绰,因为这是他们够得着的即时自我奖励。”我想,她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不仅想表达一位电商从业者的洞察,更在传递对“贫困线”上年轻人的一份包容的理解。

其实,与这些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比起来,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的人群,才更像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物质社会循循善诱地挤眉弄眼,要求刷新生活模式、体验新的消费,但消费能力的真实局限,却让他们既要接受物质的相对匮乏,更承受着体面和尊严的丧失感。或许,他们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何鼎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