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眼”任清建:誓叫雪域“天路”无盲区
2018-06-04 22:12:16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 刘喆 通讯员 陆文凯)“091,机关指挥信息传输中断,请立即检修!”
“091收到!马上对故障进行排查。”
接到命令后,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勤务保障大队的通信技师兼班长任清建立即带领通信班2人紧急奔赴机房,对传输信号、加密器材等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10分钟后,信息传输恢复正常。
任清建调试无线电台设备。通讯员供图
别看任清建个子不高,但在通信技术方面,他可是位重量级人物。他不但能够解决川藏、新藏“两线”基层30多个单位的通信问题,还在抢险救援任务中确保一线灾情画面实时传输到机关作战指挥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顺风耳”。
在茫茫雪域“天路”,只要有任清建在,川藏、新藏2800多公里路况信息就能全时段传输,实现监控“无盲区”。
如今被战友们称为“通信大拿”的任清建,在新兵连时是一名打印员。“那时我每天要面对很多需要打印的文件,觉得有些枯燥乏味。”任清建说,“有一天,我走进一间久久紧闭的屋子,对眼前密密麻麻的线路和哄哄作响的设备产生了好奇……”
从此,任清建每天下班后都要拽着通信参谋去机房,发誓不把这些设备全面了解一遍决不罢休。
以前的西藏,交通全部靠走,指挥全部靠吼。2007年,机关聚焦通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补齐现代化通信技术“短板”。任清建有幸被选派去学习通信业务。学习期间,他花费比别人多的时间钻研学习,最终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并顺利毕业。
学成归来,任清建一直想找机会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2009年,机关准备着眼信息化建设,确保抢险救援指挥顺畅,他终于等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历时三年,他参与了支队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先后完成了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三网融合建设”。他所在的支队从此告别了“指挥靠吼”的通信历史,全部队实现通信现代化。
任清建参加墨脱雪崩救援。通讯员供图
2011年,西藏墨脱县突发雪崩,造成墨脱公路交通中断,百余人受困。支队受领任务后,任清建作为通信兵主动请缨跟随救援部队前上一线。由于灾区身处深山峡谷之中,加之暴雪不断,救援车辆无法进入。为确保前方通信畅通,他背着20多斤的背负式电台徒步30多公里抵达灾害核心区。在灾区现场,他到处寻找信号,不断对设备进行调试,第一时间把灾情传输到支队基本指挥所。由于暴雪后的强烈太阳反射光,任清建的眼睛出现了雪盲症,泪流不止,走路都困难。战友们把他从灾区背回来,在卫生队治疗了足足半个月,任清建的眼睛才恢复正常。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突发8.0级地震,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命令,该支队紧急出动赶赴灾区。抵达现场后,因为受恶劣地理环境影响,新配备的“动中通”通信指挥车出现了问题,无人机空中侦查的灾情画面就不能传回机关指挥中心。如果不及时解决通信问题,机关指挥中心无法正常指挥部署,将严重影响整个救援过程。
迎难而上,任清建一边查看说明书,一边凭借多年积累经验重复调试设备、调整参数,短短1小时就恢复了画面传输。但是没过一会儿,传输画面又突然中断。任清建赶紧仔细排查线路,发现是因为行军路途遥远,导致一根电线磨损严重,一个接线头损坏。找到“病根”后,他立刻对线路进行抢修,不到10分钟,就成功恢复了通信畅通。
任清建教学员使用通讯设备。通讯员供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圆。任清建入伍12年,在通信岗位上干了10年,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积累了过硬的技术和经验,总结出“望”“闻”“听”“检”“测”等故障排除方法,带出了一大批活跃在基层的技术骨干,培养了一支会操作、会维护、会保养、会排故障的通信队伍。
入伍时,任清建只有高中学历,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部队发展建设的需要,他每天坚持学习,先后完成大专、本科的学历升级。他潜心攻读数十本专业理论书籍,记下5本厚厚学习笔记。现在,这些笔记已经成为一批批新兵业务传授的宝贵教材。
随着部队练兵备战、养护保通、抢险救援等多样化任务日益增多,现代化信息通信肩负的使命任务不断拓展。任清建用10年如一日的坚守,保证了各类信息在千里雪域“天路”畅通自如,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描绘了“担当强军重任”的时代画卷。
【人物档案】任清建,贵州遵义人,中共党员,2006年12月入伍,现系武警某部交通三支队勤务保障大队通信技师兼班长,上士警衔。入伍至今,他先后参加赴尼泊尔抢险救援、演习演练、川藏线抢险救援等重大任务通信保障20余次,排除各类通信故障上百起。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武警部队优秀士官人才奖2次,优秀共产党员2次,原武警交通部队“十大标兵士官”、“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