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出彩新时代丨“钢”柔并济筑梦上合

2018-06-13 17:54:57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 杨月 通讯员 丁坚璐) 6月9日至10日,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迎来八方宾客。

  作为峰会主会场的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以“腾飞逐梦,扬帆领航”为设计理念,突出“山水一体、海天一色”,造型如展翅腾飞的海鸥,建筑柱廊如出海的帆影。

  中建八局近5000名建设者肩负使命,以超出常规的速度,昼夜奋战。“我媳妇说‘你累了去海边散散心’,但哪有那闲工夫!实在撑不住了只有在海边抽根烟的时间。”钢结构项目经理付用团说。

  当气势恢宏的主会场盛装亮相,这支铁军却已退居幕后。今天,我们走近这群可敬的建设者。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中建八局 供图

  魔鬼速度与精工至臻

  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者,诠释了什么是魔鬼速度。

  8天,原有地上建筑物全部拆除并外运完毕;

  46天,1.1万吨钢结构吊装完成,钢结构重量相当于22个青岛城市地标——“五月的风”,常规施工需要几个月;

  12小时,108根钢柱全部安装完成,常规施工需要10天;

  不足半年,整栋建筑完工,而常规施工要两年!

  项目现场钢结构吊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坚璐 供图

  中建八局钢结构公司承接钢结构项目建设。“虽然中建八局是大型场馆专业户,但从来没有这么快过。”钢结构项目总工程师樊警雷说。而且,建设者们只拿到一张设计蓝图就要开工,边做深化设计边准备钢材构件;由于老场馆条件所限,改造几乎等于新建,而且要先拆除原有地上建筑物……

  樊警雷的项目总结里,记录了应对这些困难的应对秘籍:“及时图纸确认,拒绝疑虑性、试探性变更”“保持在线,即使深夜”“不仅施工是24小时,设计也得是24小时。哪怕凌晨3、4点,也要在拿到图纸的第一时间进行反馈,隔天就不行,因为涉及各工序的调度。如果被动等,肯定就是一个惨。”他说。

  在这个工地上,有被称作“90后全能选手”的工程技术部经理苗铭扬,短时间内他迅速学会了开挖掘机、铲车、叉车、剪刀车、曲臂车;

  有质量总监朱少强,他每天检查13000多个钢结构螺栓、30天共拧完40万个螺栓丝头;

  有被称作“姜钳子”的安全总监姜春波,他常年手里拿着一把钳子,看到哪里有违章接电的行为,就一只手去关上游开关,另一只手“咔嚓”把电线剪掉收走……

  精工至臻,至善至美。主场馆快速高质量完工,靠的是科学的施工、精准的对接和执着的匠心。

  国之大事与有荣焉

  除了高效率完成设计和施工的对接,根据工程量的变化保证物料构件的充足供应,则是另一个需要高度统筹能力的大难题。

  由于开工快,项目实际用钢量与预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计划的4000吨变成了实际的11000吨,加工厂由原定的3家变为7家。钢结构项目部为此一共沟通过不下26家加工厂,实地考察12家,这些加工厂有的在青岛附近,有的远在长三角地区。有一次,项目人员一连考察几个厂家,到最后一个厂家的时候已是晚上10点多,加工厂觉得很奇怪,还从未有人晚上来考察,但在听完解释后,连声说“你们太拼了”。

  建设者们。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坚璐 供图

  为了争分夺秒抢工期,团队工人吃饭时间都很紧张,再加上很多工人身上穿戴了安装、焊接用的绳索和其他作业设备,一穿一卸就要花不少时间,急性子的工人们干脆连吃饭都不下楼了,他们不止一次让别人把“馒头夹老干妈”用篮子吊上去。大家笑说“连下来吃泡面的时间都没有”。

  工期紧张、构件急需、加工厂增多,无疑会带来构件运输和卸货的困难。项目生产经理青治勇讲述了“31车大战”的故事。为了力保时间节点,2017年10月27日夜晚,从晚9点开始,装满构件的车陆陆续续来到项目部,到11点,约31辆大车在项目门外的马路上排起了长队,然而场内仅允许3辆车同时入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成员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凌晨2点左右,仅剩5、6辆车尚未进场,同时,工人紧锣密鼓吊装卸下的钢柱。就这样,12小时卸、装钢柱108根,完成首层钢柱安装节点任务。

  吊装完的钢柱如“雨后春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丁坚璐 供图

  “安柱子,一宿没睡也不累。就想发朋友圈,宣泄下这种胜利。”项目生产经理尹修伟说。就这样不分白天黑夜地赶工,终于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封顶那天晚上,尹修伟没有睡觉,他和樊警雷最后一遍清理好全部构件之后,已经是半夜2点。

  “突然间结束了,神经一直崩到极限,一旦松下来,有些失控。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是非常荣耀的事。”尹修伟谈到这里,眼睛里闪过一丝温情,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国之大事,与有荣焉!

  钢结构封顶仪式上,项目团队欢欣鼓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丁坚璐 供图

  中国建筑行业的“战狼”雄心

  今年是上合组织峰会第四次来到它的诞生地中国,也是上合组织扩员后举行的首次元首峰会。对于这种高规格的工程,中国建筑企业并不陌生。一次次圆满完成的建筑作品,化作凝固的城市文化符号,成为中国的一张张新名片。

  中建八局钢结构工程公司董事长、钢结构项目总指挥梁建军用“战狼”来形容中国建设者的铁军作风。

  “90年代,我们很难拿到海外项目。偶尔拿到,老外们都很奇怪,甚至质疑我们:凭什么你们能拿?如今,全球的超高层建筑有一半是中国建设的,中国建设者走出国门越来越频繁,这跟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是匹配的。”梁建军明显感到,因为国家的强大,加上中国建设者们多年来“战狼”般的拼搏,使外国人对中国企业的认可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除了铁军作风,过硬的技术指标也是中国建筑企业的重要优势。中国建筑业走过了资源驱动、投资驱动的产业发展阶段,如今具有了相当的经济与技术基础。

  “很多国家都喜欢中资企业,信任我们的技术,在建筑行业当了多年老大的欧美国家很‘不爽’,这次项目中用到的BIM三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已在国内外很多复杂工程中得到推广。”梁建军说。“90后”工程师方君宇告诉记者,主场馆有个90多米长的大雨棚,向外挑出30米,需提前吊高,受力计算是个施工难题,团队通过BIM技术构建三维模型,成功地进行了准确的受力计算,对施工过程进行了完美的动态控制。

  项目安全总监周友荣对中国建筑企业的技术实力深有感触,他说,在建的马来西亚标志塔,是目前中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建设的最高建筑,其顺利中标也得益于国外对中国技术和中国质量的认可和推崇。

  对于这个趋势,梁建军有自己的判断。

  “中国建筑企业无论从技术装备、技术能力、设计水平,还是劳动力效率、资金实力,都排在全球前列。将优势产业带到国外谋求共同发展,是央企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

  项目成员与青岛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丁坚璐 供图

  项目封顶后,青治勇终于有时间出来吃了一顿火锅。“真干的时候,半小时都舍不得耽误,没出过工地,一走出来,回望了下我们庞大的钢结构,感觉真是震撼!以前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离开后,他悄悄地给同事们打了个电话,问能拍张最新的工程全貌照片吗?好想看看它现在什么样了。

  今天,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如同一只栖息在黄海之滨的巨大海鸥,正向全世界挥动翅膀,腾飞起舞,铁军们也已踏上新项目的征程。但每每听到有关上合、有关青岛的任何信息,他们的目光都多了几分温柔。

  “很怀念那段拼尽全力的时光,这辈子很难遇到第二次了。”青治勇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