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青海民众从绿水青山中寻找“致富密码”

2018-06-23 23:35:4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图为新庄村卯寨景区一角。 李隽 摄

  中新网青海海东6月23日电 题:荒滩变绿洲:青海民众从绿水青山中寻找“致富密码”

  作者李隽

  22日,中新网记者漫步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的乡村道路上,沿途草木葱茏,空气清新。在绿树覆盖的山脚下,雕梁画栋的建筑在山脚下矗立,一个具有当代世外桃源韵味的景区--卯寨景区展现在记者眼前。

图为新庄村卯寨景区一角。 李隽 摄

  “以前这里是一片盐碱地,大家都叫这里碱沟滩,因为长不了庄稼,这里就成为了一片荒滩。”如果不是59岁的李元有告诉记者,怎么也看不出这里曾是当地民众眼中“猪嫌狗不爱”的地方。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昔日的“碱沟滩”,经过绿化和改造,变成了今天的“世外桃源”。

  “没有绿水青山,何来金山银山!”。2013年至今,现任新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依靠政府的支持,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绿化了新庄村周边的2000亩荒山。在满目的葱绿中建起了休闲山庄、河湟传统民居等,也建成了为餐饮提供食材的种养殖基地,吸引了来自甘肃、浙江、上海等地的省内外游客,来此感受民俗特色文化和田园风光。

图为附近村民在景区就业。 李隽 摄

  今年40岁的王存鹏是新庄村的村民,五年前一直在外打工,每个月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我知道村里在发展旅游就回来了,现在在景区里干着绿化、房屋建造的工作,每个月能挣到5000多元。”

  对于王存鹏而言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随着景区的发展和游客增多,游客前来采摘蔬菜成为了他家里又一大经济来源。“市场上现在一斤辣子3元左右,而在我家里采摘新鲜辣子一斤要4元多。”

  “去年一年时间就吸引游客20多万人,年营业额接近了500万元,乡村旅游已现雏形,乡村振兴也初见成效。”高庙镇党委副书记李胜业清楚地记得,当年借助旅游发展就实现近3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100多名农民得到稳定就业,此外还间接带动了周边近千人就业。

  在青海省,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东部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生态脆弱、气候恶劣,农民收入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经济业态,已成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引擎,青海民众也正在从绿水青山中找寻“致富密码”,走上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旅游致富路。

  “今日的新庄村再也不是那个面黄肌瘦的u2018穷小子u2019,而成了位u2018绿富美u2019的u2018俏姑娘u2019。”李连和说,如今一喊村民绿化种树都愿意来,这就是他们眼中的金山银山。

图为游客游览景区美景。 李隽 摄

  “目前,占地3100平方米的河湟特色民宿和河湟小吃一条街正在建设,不久将建成运营。正在建设中的以月季花为主的百亩花海不久后也会向游人开放。”对于新庄村目前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李连和并不沾沾自喜,游客服务中心、滨河商业街、后街工坊等景区配套设施工程,他亲自监工。“现在景区正在申报国家AAA级景区,发展的越好规模越大带动的人就越多,辐射的村子也会越多,实现共同富裕、达到乡村振兴的目标就不会变成空话大话。”

  青海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规划建设处副处长李旭辉此前表示,生态文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青海省当前许多景区与生态功能区重叠,为了落实保护优先原则,正在委托中科院编制《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用制度打实生态“底子”,铺实乡村振兴路。

  据了解,青海省在2017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6亿元,实施了52个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3906户、14195人。(完)

  责任编辑:左盛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