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接近税法系统人士:今年一定出

2018-08-19 19:29: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作为十年来中国楼市最大谜团,房地产税再一次于楼市消息淡季,和广大房屋持有者不期而遇。

  它是从香港冒出来的,“香港流出”,“截屏传播”,使它拥有种种看起来很可信的特征。

  出口转内销型内幕消息的重要性,在中国投资市场的威力极其可怕,房地产税这么重磅的信息,在市场里没有理由不火。

  当然,房地产税这个事一点也不新。

  每一年都有多版本面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每一年能搅动无数人的神经——房子是国人最大宗最“保值”的私产。

  每一年都有权威人士配合政策解读“正在积极推进”——不应有官员公开反对。

  每一年都会有类似打包甩卖房产的市场消息帮助搞气氛——市场就是这么充满魔力。

  每一年我们都在本着为读者负责的原则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新闻是熬出来的。

  每一年悬念都被留到了明年——“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8年立秋,我们再次去询问了那个值得信赖、接近税法系统的深喉。他给出了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消息:

  房地产税今年一定会跟大家见面。

  吃惊的原因是,这有悖于我个人的认知。

  以前的推测是,五年内房地产税都不会在这个国家真正推而广之,在实体经济向好、房地产市场恢复正常之前,靴子还是悬在头上比较好。这种认知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但不包括那个大家都在讨论、貌似刚性的障碍——在公有制土地上征收房地产税是否合法。

理由一:房地产税能改善地方财政吗?

  增加一项税收,或者叫重启一项税收,其意义在于组织地方财政和调节市场经济。大众关注的,更多是后者,比如房地产税对房价的调节作用。但政府的关注点就更多元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组织地方财政,换言之,前提是让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或者结构改善。

  前两天,一则被当事人麦田房产辟谣的“北京房屋资产包甩卖”事件影响之大,表明房地产税在无数行政手段加持的市场中,对房价上涨预期有着很强的平抑作用。长期能否降房价不敢说,但是短期对市场的影响却很实在。

  中国不少地方政府总体上还是吃饭财政,近年来财政的刚性支出压力逐年上升。这也是屡屡推动企业减税却很难见效、政府财税收入反而年年攀升的根本原因。土地出让金和以土地为主要抵押物的地方债,是地方政府能够动用的重要财源。假如人们在楼市预期上发生巨大变化,开发商随之减少投资,地方政府现有重要财源是否能保障,存在巨大隐患。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要求“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其中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预期,都与楼市息息相关。从世界各国经验看,房地产税的体量自然足够作为财政的重要支撑,但以中国经济今日今时情势,让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做如此重大的挪移,谁能承受个中风险。

理由二:房地产税与防范金融风险

  房地产税出台带来的短期市场波动风险,除了威胁到地方收入外,另外一个阻力在于金融系统。

  去杠杆自然重要,但是居民去杠杆显然还不是当前首要目标。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经营贷、小微贷的抵押物中有大量房产,若房地产税出台造成了短期的抛售潮,房价的下跌可能影响银行抵押物的价值评估,由此引发一系列系统性金融风险。

  更何况,使用金融杠杆的多是所谓中产阶级而非富人,如果房价跌至抵押物价值附近,几年前出现在温州的违约和银行不良率攀升的现象可能重现。

  据四川银监局的报告,2018年上半年房地产及房产为抵押物的贷款占全省银行业贷款接近50%,报告还警示,“一旦房价波动,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需要高度警惕。”

  不过,包括上述深喉在内的多个信源还是在说,房地产税今年会与大家见面,但并没有说一定会让大家掏钱。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政治局会议部署房地产调控最新精神的第一条就是,因地制宜。上述两大理由,在对土地财政依赖性相对低的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并不是那么强有力。

  任志强用燃油税前后用了近40年时间才真正实行的例子来看空房地产税,但是燃油税最终还是来了。在新常态里,做好拥抱房地产税的准备,总归利大于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