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未成年人违法:息事宁人就是对恶行的纵容

2018-10-12 00:01:38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立法保护的宗旨,并不是等于视惩罚为“洪水猛兽”,因为惩罚也是保护。

“校园欺凌”再次闯进了公众视野。

国庆长假期间,网上疯传“一少女遭多名男女围殴”视频。海南省文昌市官方对该事件首次通报称,参与围殴的8名男女系未成年人,不属于“校园欺凌”,引起网民跟帖质疑。10月7日,文昌再次发布处理结果时称,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参与打人的8人,分别作出行政拘留、责令管教等处理。(法制网10月8日)

其实,究竟是不是校园欺凌,并非一个多么难判断的问题。在两段3分多钟视频中,一男孩对身穿紫色短袖的小女孩连扇耳光后,另外一男孩从远处跑来一脚踹向女孩腰部将其踢倒,紧接着几名男子轮番掌掴该女孩,并用衣服盖住女孩头部进行围殴,随后几名女孩对其连续扇耳光,并强行撩起其上衣进行羞辱。如果这都不算校园欺凌,如果这都不违法,的确有违公众的认知。

尽管参与打人的8人,均未满16周岁,但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也都在依法惩处的范围之内。当地公安机关对参与打人的陈某等已满14岁的3人作出行政拘留15日,并处罚款1000元,因这3人均未年满16周岁,且系初犯,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对林某等未满14周岁的5人不予处罚,责令其监护人进行严加管教,这些处罚措施符合法律的规定。

诚然,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施以区别于成年人的处罚,是现代法治文明应有的人本关怀。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无论是在刑法中,还是在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都明确了惩罚的“年龄档次”,目的都是更好地教育和挽救未成年人。但是,立法保护的宗旨,并不是等于视惩罚为“洪水猛兽”,因为惩罚也是保护。对人身自由的适当限制,既是对违法犯罪行为人的否定性评价,也是对他们危害能力的削弱和遏制。管理森严的羁押场所,恐怕比兴风作浪的社会要安全得多。

正如海南省政府督导室某领导所言,在“校园欺凌”发生后,一些部门在事件处置中,主要精力放在动用警力资源,“以堵塞欺凌视频网络传播为要务”,“热衷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息事宁人为唯一目标。”问题是,所谓的“息事宁人”,不过是表面上的“摆平”罢了。执法、司法上“网开一面”,涉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并没有因为恶行,受到法律追究,这种无原则的“宽容”,无异于对恶行的“纵容”。

翻看媒体报道,不乏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宽容”报道。比如,韦某曾于2010年掐死一名男孩,但因为当年未满14周岁未负刑事责任。2011年,他又持刀伤害一名小女孩被判刑6年。2015年11月,19岁的韦某减刑释放来到番禺后再次作案,杀害一名11岁女孩。不久前,发生在河南鲁山的一起少年涉嫌强奸案,当地检方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嫌犯返校上学,有关部门将此事作为“业绩”宣传时,一度使用了“冰释前嫌”“握手言和”等词语,引发了公众舆论的持续关注和热议。

所谓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口头教导,惩罚同样也是教育。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中,明确了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惩罚措施。通过依法施罚,才能让违法犯罪者明白,触碰法律红线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明是非、知进退、守底线。通过依法给予惩罚,释放出强烈的讯号,不仅让被惩罚者受到教育,对其他未成年人而言,也是一堂警示教育课。把应有的“惩罚”省略掉,貌似保护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殊不知恰恰削弱了法律的教育功能,不利于未成年人成长,也戕害了法治的威信。

治理“校园欺凌”,不能把惩罚当作包袱。立法上要研究论证减低刑事责任、行政处罚责任的年龄门槛,执法、司法上则应把法律制度落实到位,只有把这套组合拳打好了,才能为未成年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才能让校园更加安全。

 

原标题:未成年人违法:息事宁人就是对恶行的纵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