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改革开放40年:生活习惯大变样

2018-10-19 00:17:24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图一

千里之遥一日还

■ 蔡怀庆 新疆某边防连 参谋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唐代诗人岑参《逢入京使》中描写戍边军人思乡之情的诗句。而如今,戍边军人的思乡之情又如何表达呢?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新疆某边防连,一起感受戍边生活和思乡小故事。

我们连地处帕米尔高原深处,位于两座海拔近5000米的雪山之间,每天日照不足4小时,所以在塔吉克语中意为“一线天”。改革开放以前,连队官兵和家里联系只能靠写书信,一来一回几个月,很不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从固定电话到移动手机,从语音通话到视频聊天,官兵和家人的联系告别了“家书抵万金”的时代。

现代化的生活靠电力支撑。大家可能不敢相信,早些年连队还一直靠“煤油灯”过日子。今年年初,“一线天”通了电。官兵在网络室里开展电子竞技,用手机视频通话,娱乐方式从单一的打扑克发展到如今的多元娱乐。

指导员邢文涛感叹:“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戍边官兵,巡逻靠徒步,照明靠煤油,娱乐靠扑克,生活条件多么艰苦!现在虽同在千里之外的边疆,但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消除了千里之遥的隔阂。”

战士曲云龙入伍后听说要到艰苦的高原驻防,产生了不想服役的念头。到了连队后才现,电视、电脑、洗衣机、通信基站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

“原以为边疆很苦,没电没信号,没想到现代科技早已走进祖国边防线!”曲云龙兴奋地竖着大拇指。

去年3月,下士唐海胜父亲突发脑溢血,生命危急。请假报告批下来后,他连夜坐车到市里,第二天坐飞机赶到医院,一直陪伴父亲,直到病情稳定。回到连队,他揉着红红的眼睛:“要不是坐飞机,我可能半个月都赶不回家。父亲病重,儿子不能陪在身边,会是我一辈子愧疚!”

对于戍边军人来说,距离是一生的阻碍,一天到家从前就是个梦,如今高科技的航空运输实现了“千里之遥一日还”,破解了边防军人“忠孝难两全”的难题,让我们梦想成真。(侯军治、周海建、张官星整理)

宽带成了村里标配

图二

■ 佳 松 藏族 云南省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 村民

我今年43岁。要说改革开放40年以来生活的变化,确实有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衣食住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小时候的记忆中,我们村里几乎没有一件和科技沾边的事物。要说最为科学的,就是每家一个小喇叭挂在家里的柱子上,是大队干部用来传达上级政策或通知工作的(当时行政村叫大队)。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大队共有的小水电站,每到傍晚,一个外地的独腿师傅就到村头的小水电放水发电,到了晚上10点左右就关闸停电,村里照样漆黑一片。我们每到傍晚就跑到水电站旁边的独腿师傅屋前,看他开闸送电,觉得特别稀奇。这个小电站好像也只是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据说机器坏了送去维修,再后来好像没再发过电。直到村里架起了电线,才正式有了电。过去家家户户没有一件电器,如今太阳能路灯在村里彻夜通明,液晶电视的屏幕越来越大,家家户户接上了宽带网络,看上了APTV。

以前村里犁地用犏牛,每家每户都要养上几头犏牛,一个农忙时节就得犁上几天的地。现在好了,随着科技发展,犁地用上了拖拉机,后面挂个犁耙,既省时又省力。地里的粮食也不用人背马驮了,直接装农用车拉到家门口。

科技进步给农村带来了根本的改变。现在我自己开车跑旅游,通过微信、微博就可以找到客人,一年下来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这在以前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事。

我是在10多岁时才第一次见到神奇的汽车在马路上飞奔,觉得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好了,自己也开上了汽车,还跑到了全国各地。小时候家里穷,小学读到四年级就被迫辍学放羊,现在的我熟练掌握了智能手机网络操作,以此招揽生意。如今我还在别人的帮助下开起了微店,将家里制作的原生态核桃油、葡萄酒以及自己采摘的松茸、虫草等在网上销售,有了不菲的收入。(江 初文/图)

吃上了机器人做的饭

图三

■ 李淑茹 北京市东城区前拐棒胡同 市民

最近,家门口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儿:我们周边的居民第一次吃到了机器人做的饭。

这件事还要从一个月前说起。自从建在朝阳门前柺棒胡同18号院的东城老年配餐中心——“诚和美美”中央厨房开始营业后,我们老年人享受到了就餐服务,不仅可以吃到营养、安全的午饭,还可以享受送货上门服务。

第一次前去就餐,我怀着好奇心来到中央厨房。刚走进大厅,就听到亲切的问候:“李淑茹老人您好,欢迎来到东城老年配餐中心,请您用餐!”一打听,原来是大厅里配备了人脸识别系统,所有在这里登记过的老人,都被机器人“记住了”!我们用的每一个餐盘、碗筷、杯子都在消毒柜里进行过消毒,一点儿也不用担心卫生安全问题。

这个中央厨房配备了各种先进的智能设备,所有原材料都经过冷库冷处理,然后再进粗加工库房,由员工洗、切,把每道菜的克重都称量好,根据每道菜的比例配备好,再由“神秘大厨”进行炒制。

这位神秘的“大厨”就是智能炒菜机器人。它身怀两大“绝活”,一是内置搅拌铲,可以模仿大厨翻炒,全程不需要人工参与,而且食物搅拌比人工更均匀;二是全程没有油烟。炒菜机器人内置了海量食谱,可以胜任大多数家常菜。试吃之后,我觉得味道还不错,很适合老年人吃。

回想起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蜂窝煤做饭。每到做饭高峰,楼道里就会充满呛人的煤烟味,厨房的墙壁也会被熏黑。短短几十年,蜂窝煤炉子换成了煤气罐,再换成了管道天然气,电磁炉、微波炉等各种厨房电器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方便了。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今天的老人们竟然吃上了机器人做的饭!

弹指一挥间,一晃40年。越来越多的新奇玩意儿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简直无法想象若干年后的我们将拥有怎样的生活。(记者 贺 勇文/图)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生活习惯大变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