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安倍访华,有件事比他的右翼价值观重要

2018-10-27 18:49:4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0月25日,安倍率领“史上最强”的外交和商贸团队抵达中国。此次访问距日本首相上次访华已有七年之久,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年来,日本首相在间隔最久之后,一次明显迟到的访问。

安倍访华的“时空”机缘

此访因其特定的人、事、时、空而广受关注。从“人”和“事”的因素看,安倍已经成为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之一,却也堪称在内政外交上奉行保守路线、给复交后的中日关系制造了最多麻烦的领导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40周年,是促成安倍此次访问的关键契机,但当前的中日关系却已在低潮中蹒跚多年。如果以十年为一个观察单位,最后这十年显然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以来,中日两国对“和平友好”的“初心”最感到冷漠和隔膜的一段时期。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争端背景下,中日两个近邻大国的外交行动,也让此访的“时空背景”格外引人关注。在国际政治中,“时”为形势,“空”是地缘。地缘因素相对恒定,却也常会在形势和环境变化后焕发新意。中国有“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的古训,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强调周边外交要“常走动”。

中日是近邻,近年来却一度鲜有高层互访。此次日方代表团内有500名左右商界领袖,表明安倍此访的重心仍在商贸领域。从结果看,两国签订的大量经贸订单引人注目,但访问的成果和意义却远不止于此。

中日关系回暖势头明显

首先,双方领导人在会晤中对中日关系的“定性”和政治表态,指明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方向。在会见到访的安倍时,习近平表达了对其“近年来多次表明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积极意愿”的赞赏,称“当前中日关系重回正常轨道”,提出“维护好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推动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

安倍的表态也颇具新意。比如,称赞“‘一带一路’是有潜力的构想”。而此前,日方对中国的这一重大倡议一直态度暧昧,甚至认为竞争大于合作。考虑到近年来中日关系遭遇过的严重曲折,双方领导人的政治表态都释放出了中日两国“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决心和积极态度。

其次,访问本身让中日关系回暖的势头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在安倍此次来华访问前,中日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些改善迹象。去年中国驻日使馆举行国庆招待会,安倍亲自出席,被解读为向中方示好;今年4月,王毅外长访日,重启了停滞8年之久的两国经济高层对话;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了日本,正式结束了两国政府首脑多年无互访的局面,安倍几乎全程陪同。安倍此次访华虽然几经波折,传出过多种消息,但其最终顺利成行并取得重要成果,对中日关系改善具有方向引领意义。

再次,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倡议和行动,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重要意涵。在习近平与安倍的会晤中,双方领导人都提到要“维护自由贸易”。考虑到眼下中美、美日贸易争端和谈判交错进行的大背景,中日携手强调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无疑会给特朗普的贸易挑衅和单边主义行为带来压力。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以及大量企业协议的签署,表明中日正在通过构建新的制度平台拓展经贸合作空间。这意味着在全球贸易争端的乱局中,两国有可能协力“以政促经”。这必然会对中美日三大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关系带来微妙影响。

中日关系能否走向新阶段? 

访问的特殊时间节点,也有着标志中日关系走向“新阶段”的象征意义。此访适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时,刚好是中国改革开放扬帆启程之际。在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大量援助。日本长期是中国最大的外援国,无论中日之间有何恩怨,对日本过去四十年给予中国的援助,都应表示感谢。就在安倍访问前夕,日方以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为由,宣布终止对华援助。这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终结,也意味着中日两国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开启了一种更为对等的关系。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之际,中日关系也有望迎来“新阶段”。“新时代”和“新阶段”如能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必将赋予两国关系发展新的持久动力。

安倍访华及其取得的成果也进一步表明,中日关系中的时空因素正在借助“事”的契机发挥作用,消解着两国间由来已久的僵局。人们常说,“形势比人强”,但同时又说“事在人为”、“人是决定性的因素”。两种逻辑各有其道理。历史已经证明,只靠时空撮合并不足以支撑睦邻友好之重。安倍和他代表的右翼主张,是近年来中日关系难以改善的主要障碍,“系铃人”能否以主动的姿态去“解铃”,将最终决定着中日关系能否持续向好。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日关系实现了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这表明,中日关系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不可能跳出宿怨难解的死结。面对新的形势和契机,日方及其政治人物的判断抉择至为关键。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算起,历经风雨曲折的中日关系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作为日本政坛的资深政客,安倍的右翼保守价值观早已深入骨髓,寄希望其一朝改变是不切实际的。但作为经历过风浪的成熟政治人物,安倍同时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这就意味着,在局势发生变化后,他是有可能部分改变对华战略的。须知,当年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正是一贯在意识形态上极度敌视中国的政治现实主义者尼克松。

此访出发前,安倍特意在机场发推特,表示“想把中日关系推进到新阶段”。在结束此次访问之际,他已经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重要步伐。当前,有望创下日本首相执政时长记录的安倍,或许更应该通过此访温故知新,重拾“和平友好”的“初心”,进而择善固执、对两国关系“不惑”。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这已成为精明的现实主义政治家在冷静“察势”基础上,明智的“顺势”之举。

回顾过往,新世纪以来的中日关系渐入僵局。十二年前,第一次执政的安倍首次访问中国,被媒体称作“破冰之旅”。随后双方领导人“融冰”、“迎春”、“暖春”之旅接踵而至,但最终迎来的却非“阳春”,而是更大、更长的“寒流”。十二年后的今天,安倍的中国之行仍被一些媒体冠以“破冰之旅”的旧名,但回归正轨后的中日关系能否避免历史的覆辙,关键还是在于日方的抉择。当前,中日关系中的时空因素和人、事因素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反应,催化着中日关系改善,也有条件继续孕育双边关系持续向好的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安倍,我们应该更多“论迹不论心”;如果“论心”,也更应该看他是否秉持了中日“和平友好”的“初心”,并共同创造条件,避免让其右翼保守思维支配下的私心和执念妨害两国关系大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至理。但对于经历了太多曲折之后终于回归正轨的中日两国而言,这话的后半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却是尤其不能忽略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