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参与志愿服务,拥抱新时代社会文明之光

2019-03-17 22:47:2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圆桌对话】

  从学习雷锋到全民义务植树,再到奥运志愿服务,乃至今天遍及全国、遍及各个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从共青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已经发展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不仅日益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有效构成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的有生力量,而且已经走出国门,促进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

  参与志愿服务,拥抱新时代社会文明之光

  嘉宾:

  叶青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曹雪涛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校长

  张朝晖 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从楼堂馆舍到田野乡村,从西部大地到赛事场馆,从救灾一线到旅游景点,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前行者、引领者,他们所做的事业会载入史册。今天,我们邀请了三位嘉宾,来讲一讲“志愿故事”,来感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

  叶青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曹雪涛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张朝晖 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1、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

  记者: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叶青:我认为根据党和国家的号召,志愿服务事业应该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雷锋志愿活动阶段。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事迹得以迅速传播,为后来的志愿服务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全民义务植树阶段,1979年,3月12日被确定为中国的植树节,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成为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一项群众性志愿活动;第三阶段是奥运志愿服务阶段,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点燃了全国人民的志愿热情,百万名志愿者服务于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的微笑也成为北京最好的名片;第四阶段是规范发展阶段,奥运会结束以后,我国民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有了明显提高,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志愿组织不断涌现,对志愿者的注册管理、培训激励、权益保障等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制定与完善中,志愿服务走上了平稳、成熟的发展轨道。

  曹雪涛:当代中国最早的志愿服务莫过于“学雷锋”,“学雷锋”活动可以说是我国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行动,为以后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志愿服务工作逐渐打开新局面。1989年3月18日天津市和平区成立了我国第一家志愿者协会,不久之后,社区志愿服务的做法经民政部迅速推广到了全国范围。从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有了中国特色。1993年,在共青团的号召下,2万余名青年亮出“青年志愿者”旗帜,在京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启动。1994年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事业与社会文明、人文精神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志愿服务逐渐走向多元化、规范化、法制化。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志愿服务凝聚人心、增强群众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组成部分。

  张朝晖:志愿服务从共青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正日益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有效构成和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的有生力量。

  青年志愿者扮演了开拓者、引领者的重要角色,使我国的志愿者事业从发端之初就具有实践先行、青年先行、活动先行和组织化动员程度较高等鲜明特点。共青团发起实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志愿服务队伍、组织、立法、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以“青年志愿者行动”为例,从1993年到2003年,可谓发凡起例的十年,迄今为止青年志愿者行动所有重要的规范性文件和行动标准等都是在这期间制定推出的,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比如,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型赛会志愿者、“保护母亲河”、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海外计划等都起步于这十年,极具中国特色的“一助一”长期结对、持续接力扶贫等活动方式和机制都在这期间定型。尤其以2008年参与汶川抗震和服务北京奥运的青年志愿服务为代表,2008年成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年份。

  2008年以后,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志愿者事业的统筹和领导,我国志愿服务的大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共青团发起实施、主导推进、一枝独秀,逐渐发展为全社会各方面协同参与、各展所长、百花满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志愿者团队或群体回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为广大志愿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开启了志愿服务的新时代。

  2、从法治化、规范化再到常态化

  记者: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体制机制,是保护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和支撑,您认为在制度建设层面,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叶青: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条例》的发布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进入了法制化运行阶段。

  目前,许多省市在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经验和模式。例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等条例,积极推行北京市志愿者实名制注册登记制度。

  由于专业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一些关键环节仍比较薄弱,一些基础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志愿服务没有真正沉入到基层,民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持续性有待更全面的制度建设加以推进。

  曹雪涛:志愿服务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能根据社会服务工作的不同需求,快速将匹配的志愿者资源调配其中。加强体系建设,构建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尤为重要。未来还需要在志愿服务组织的部分进行深度挖掘,让志愿服务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模式,帮助志愿者更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张朝晖:我国的志愿者事业之所以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起步之初就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群团主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和协调机制,这个格局有利于相关各方立足本职、找准位置,优势互补、各负其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从国家制度层面、法律法规层面对志愿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同时,相较于志愿服务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们要以更多更好的志愿服务实践,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法治化,在法治化基础上提升规范化水平,在规范化基础上实现常态化。

   3、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记者: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的基础。在完善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叶青:企业应在推动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更多贡献。企业应将倡导志愿服务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接纳志愿组织到企业来为员工进行志愿服务培训。

  曹雪涛:构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门类齐全的项目库,大力培育精品项目,聚焦育人角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按照志愿服务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分级分类,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总方针,优化志愿者培训机制,倡导“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优化志愿者结构,建立培训师资库,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有效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能力提升。

  张朝晖:要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基础专业训练的志愿服务行业的推动者、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营者。党政主管部门应该立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需要,高度重视这类人才的培养,努力做到有规划、有经费、有措施,使这个队伍成为党的群众工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4、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记者:您认为,未来,志愿服务事业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叶青:一方面,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随着志愿精神的传播和志愿文化的普及,各种阶层、类型的群众都更加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志愿者构成逐渐多元化和全民化。

  另一方面,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随着专业化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不断涌现,会将社区志愿服务的经验转化和运用于社会其他领域。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新时代,广大企业、社会团体都应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来,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曹雪涛:志愿服务的成长,将主要由志愿者数量的增加转移到志愿服务的质量上来,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深度参与两个维度发展。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的志愿者也要走向世界,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国际化平台,让志愿服务与祖国同行。

  张朝晖:十八大以来,我国志愿服务的实践积累已非常丰富,理论体系也初步形成,中国特色正日益凸显。从趋势看,志愿者事业要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为统领,积极推动志愿服务由相对传统的活动型向全面而深刻的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转变。

  要以志愿服务项目化提升专业化。志愿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以项目凝聚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团队,以专业化的项目运营实现社会资源的聚集,进而推动团队发展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服务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以常态化、可持续的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要以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发展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国的志愿服务发端于社区,服务于民生诉求。必须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存在的巨大的志愿服务需求和志愿者供给,坚定不移地推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民生诉求相吻合的社区志愿服务。

  要大力提升我国志愿服务国际化水平。志愿服务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以志愿服务为纽带的国际交流能够超越文明隔阂,实现民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志愿者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国名片”,促进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的梦相通相融,共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我们将努力做大做强“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加快中国青年志愿者走出去的步伐。

  同时,要重视、引领和支持我国企业志愿服务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企业志愿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有一百多家企业集团进入了世界五百强,这些企业理应成为中国企业志愿服务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光明日报》( 2019年03月16日 07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