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赫哲人唱活伊玛堪唱响新“渔歌”

2019-04-12 06:05:1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杨海全)走进黑龙江省同江市赫哲族街津口旅游文化村,远远望去,村落独立而安静。信步村中,年过六旬的尤秀云正身着民族服装与两位年轻人交流。“让伊玛堪(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无乐器伴奏,语言风格为谐韵和散文体。)能延续下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个赫哲人的责任。” 

  近几年,尤秀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上。“时时激励自己,把民族文化传承好。” 

  如今,赫哲族民众抢救保护伊玛堪意识空前增强,赫哲族语言借助伊玛堪传承活动得到积极恢复。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的行动中,赫哲族传统文化正以崭新面貌融入新时代。 

  坚守  赫哲人唱活“伊玛堪” 

  “上班”对于尤秀云来说是件高兴的事。作为伊玛堪的省级传承人,尤秀云说,每一位赫哲人对本民族的家乡传统文化都有着年深日久的崇尚情怀。现在,像尤秀云一样忙碌的“上班族”不在少数。 

  走进同江市八岔乡八岔村的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悠扬的歌声一阵阵传来,同样年过六旬的吴桂凤正和学员们练习赫哲族原生态歌曲《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我现在可忙了,你看我们这段时间正准备文艺汇演的节目呢,得排练七八个节目。” 

 

吴桂凤教村民学习伊玛堪说唱。邵国良 摄 

  现在,赫哲文化传承,是吴桂凤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除了每周传习所讲授伊玛堪的课程,吴桂凤还利用三个微信群进行授课,定时发布授课时间和内容以及赫哲语的音译表。 

  不仅吴桂凤忙碌于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她的侄子吴宝臣是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另一个侄子吴宝文在八岔乡中心校任教导主任,教孩子赫哲语,亲属吴彩云、吴彩虹也都从事相关的文化传承工作。 

  吴桂凤表示,赫哲族民众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空前浓郁。 

  在八岔村的海珠工艺品合作社里,负责人王海珠的工作台上,摆放着《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的歌词。她也是八岔村艺术团的成员,平时除了做鱼皮画外,只要有时间就去传习所和吴桂凤学习。在鱼皮画的推广上,王海珠也做了积极的努力,现在有几十个人在跟她学习鱼皮画制作。 

 

王海珠教学员制作鱼皮画。邵国良 摄 

  传承  “00”后唱响新渔歌 

  赫哲族有语言,却没有文字。口口相传,曾是这个民族记录历史变迁与民俗风情的唯一方式。因此,保护并传承伊玛堪说唱显得尤为迫切。 

  和煦的阳光洒满八岔乡中心校。聂芯蕊和同学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诵读着描绘赫哲族渔猎生活的歌谣。讲台前,身着民族服装的吴宝文老师正认真地在黑板上书写儿歌的赫哲语翻译。 

  “赫哲文化保护迫在眉睫,每个学生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民族,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现在,吴宝文老师教6个年级学生赫哲语,说起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他很是着急。 

  吴宝文传授民族文化已经有十多个年头。向低年级传授儿歌、舞蹈,向高年级教授手工制作。为更易于学生们接受,他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用国际音标和趣味方式教学,再加上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民族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吴宝文教学生学习赫哲语。邵国良 摄 

  “吴老师的课堂很有意思,爸爸妈妈看到我跳舞、唱儿歌,他们很开心,我也很愿意学。”聂芯蕊虽然还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传承赫哲文化,但说起学到的知识,满脸笑意。 

  “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不仅要保护好赫哲族文化,更要让下一代接续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尤秀云说,她去年收了21位学生,最大的50岁,最小的8岁。她每个星期都到同江市里的传习所给学生们上课,教唱伊玛堪。“我教他们的《西温莫日根》一共12个章节,现在他们都能背诵三到五个章节了,我最优秀的学员叫尤婷婷,她能背到九章了。”尤秀云既兴奋又自豪地说。 

  “老师是我们榜样,传承赫哲文化任重道远。”尤婷婷说,她现在很有压力,“老师们年纪越来越大,我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要接过赫哲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不过让尤婷婷欣慰的是,现在14岁的儿子在她的熏陶下也在学唱伊玛堪,“有时候比我学得还快呢,劲头很足!” 

 

尤秀云(中)对她的两个学生充满期待。邵国良 摄 

  创新  赫哲文化开始数字化保护 

  当地政府和普通百姓为传承赫哲文化进行着不懈努力,保护挖掘,传承赫哲民俗文化,在同江已兴起新的热潮。 

  多年来,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伊玛堪说唱抢救、保护和传承计划,包括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和扶持,新传承人的发掘和重点传承人的培养等。该市深入挖掘赫哲文化资源,建设了同江市赫哲族文化中心项目,并配套建设了伊玛堪赫哲文化广场,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大传承力度,在两个民族乡建设了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 

  但是在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鼎仁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赫哲文化不仅需要靠人来传承,还要进行数字化保护。 

  李鼎仁说,当前同江已经建立赫哲族语言、伊玛堪传承等多个微信平台,更多的人在微信群中学习交流。同江市也借助“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保护”系统平台加大赫哲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度。平台将把北方少数民族濒危语种,如赫哲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保护工作,做到精准、周全、原汁原味地传承与保护下来,使“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永久性地载入世界语言文化史册。“这种利用现代互联网高科技手段,开展深度发掘、积极抢救、完整传承的网络保护方式,将使赫哲人和喜欢赫哲文化的网友都能在这里学习赫哲文化。” 

  “我们的民族舞蹈、音乐和美食也需要传播出去。”李鼎仁说,目前,同江市非遗保护中心正在与高校联系,打算在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方面“步子再大一点”。“我们的民族文化太需要保护和传承了!”李鼎仁急切地说。 

  目前,同江市政府依托民族文化传承正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拉哈苏苏海关旧址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赫哲族博物馆、赫哲族鱼展馆,构建小博物馆文化集群。实施赫哲文化品牌工程,建设鱼皮工艺产业基地,创新伊玛堪展演方式,实现《拉哈苏苏》歌舞剧驻场演出,做好赫哲文化数字化保护,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