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小米拯救市值?

2019-09-06 23:20:51 信息来源: 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原标题:小米拯救市值?)

小米拯救市值?

上市一年多,市值从5000亿港元跌到2000亿港元。一年来,小米频繁调整架构、频繁回购,迄今并未明显见效

小米拯救市值?一年来频繁回购 迄今并未明显见效

投机重价,投资重值。

上市公司面向全体股东,以市值为公认的直观标准。因此,市值管理也成为上市公司的基本责任之一。企业不可能对股价的涨跌负责,但不能不对市值的变动负责任,市值管理方面的差异,最终会体现在市值上。2019新年伊始,南都金融研究所正式推出“市值红黑榜”,在南方都市报及南都APP同时发布。

上市一年多,小米集团的总市值从最高近5000亿港元跌落至2000亿港元左右。

为了提振股价,小米集团拟再度投入120亿港元回购股份,而此前频繁减持的小米执行董事、总裁林斌承诺一年内不减持。另外,上市后,小米集团已经对组织架构进行了7次调整,“手机+AIoT”的双引擎战略在不断推进。

不过,资本市场目前仍将小米当成硬件公司,而并非互联网公司,距离雷军所期待的“小米的估值应该是腾讯乘以苹果”尚有遥远的距离。

然而,8月以来,开始有券商将小米集团目标股价调高至22港元,这是去年7月18日盘中的最高价。

“互联网公司”估值逻辑未获认可

上市是小米发展史上高光的瞬间。彼时的小米IPO发行价17元港币,估值543亿美元,已经跻身有史以来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而且是香港资本市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创新试点。

按收盘价计算,去年7月9日的总市值为3759.2亿港元;去年7月13日,小米总市值达到4799.7亿港元;7月18日盘中最高价22.20港元,总市值4967亿港元,逼近5000亿港元。之后每况愈下,荣光不再。

今年以来,小米的股价已跌去31%。截至昨日收盘,小米股价报8.94港元,相比IPO发行价,近乎腰斩。总市值亦跌至2144亿港元。小米当前总市值与诺基亚(按9月4日计算,总市值274.90亿美元)相当,是高通总市值的三成不到,是苹果总市值的两成多,是思科总市值的一成多。若与阿里巴巴相比,小米的总市值约等于半个阿里,与腾讯更是难以相提并论。

据公开信息,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的估值应该是腾讯乘以苹果。这一估值的背后,是将小米定位成以手机、智能硬件和LoT平台作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而不是一家硬件公司。

但事与愿违,在机构投资者占八成的港股市场,小米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逻辑,并未获得认可。同时受到香港市场氛围的影响,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下跌。

小米董事长雷军对于小米投资回报的看法亦发生变化。上市前夕,雷军在致全员公开信中宣称:“最早期的VC,第一笔500万美元投资,今天的回报高达866倍!”上市当天,雷军亦发出豪言,“要让首日买小米股票的人至少赚一倍”。今年1月初,雷军回应股价问题时表示:“我相信小米优秀的价值观及其出色的商业模式,正在推动中国各行各业发展,相信未来一家伟大公司的价值一定会被体现出来的。”

拯救估值之频繁调整组织架构

上市以来,小米已经进行多次组织架构调整。

根据公开信息,去年7月23日,小米任命原手机部副总裁颜克胜为集团副总裁,兼任集团质量委员会主席,直接向雷军汇报。

同年9月13日,小米进行了影响颇大的组织架构变革,新设立集团组织部和集团参谋部,旨在进一步增强总部的管理职能。

同年12月13日,小米宣布将销售与服务部改组为中国区,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市场的投入,并任命集团高级副总裁王川为中国区总裁,向CEO汇报。

而今年的组织架构调整亦不少。

2月26日,小米宣布最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成立技术委员会,任命崔宝秋为集团副总裁和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雷军在内部会议上指出,要继续强化技术立业,技术事关小米生死存亡,是小米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和引擎。

5月17日,小米集团加大对“手机+AloT”的双引擎战略的推进,加速大家电战略布局等,对外宣布其组织架构进行重大调整,并成立大家电事业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兼任中国区总裁。

5月31日,小米集团宣布了新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任命通知。小米将原集团质量办公室与安全合规部合并为新的集团质量办公室,任命李涛为办公室主任,向副总裁颜克胜汇报。

今年7月1日,小米集团再度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同时成立集团采购委员会和设计委员会。

在外界看来,小米如此频繁的组织架构变动,是为了符合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

不过,小米的营收增速在放缓。今年二季度,小米营收520亿元,同比增长14.8%,而去年同期的增速为68.3%,增速放慢。从二季度来看,智能手机营收占比仍在六成左右,IoT与生活消费占比由去年同期23%升至近29%;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维持在8.8%。尽管如此,小米集团所交出的二季度报也远超市场预期。

拯救估值之回购与股权奖励

历经6月3日至7日3日的19次频繁回购,小米集团的总市值从2183亿港元回升至2346亿港元。不过,在短暂的奏效之后,8月21日前后,集团高管林斌多次减持,小米市值再度下跌。

8月27日,林斌公布自愿承诺自己及其控制的实体,自公告日起365天内不会再出售其直接或间接拥有的小米集团股份。

8月30日,小米集团的总市值已跌落至2044亿港元。

步入9月,小米集团董事会正式决议行使股份回购授权,以最高总价120亿港元于公开市场回购股份,此举被认为是挽救小米市值的奋力一搏。

雷军亦对外界释放对小米集团的信心。雷军近日表示,“就像很多人问我,小米能不能超过苹果?我认为每一个企业家都要有这样的决心,但是需要时间,需要基础。”

小米这次回购动静不小。回购公告出来,9月3日收盘小米股价涨逾4%。实际上今年以来,小米已经多次回购自家的股票,今年1月、6月和7月,小米集团各回购了1997.22万股、9792.78万股和761万股,代价分别为1.99亿港元、9.25亿港元和7484万港元,共耗资近12亿港元。尽管年内多次回购,但小米股价却依然不振。

除了回购大法,小米又祭出3亿港元股份奖励计划稳定军心。9月4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决议根据股份奖励计划奖励合计3499.1749万股奖励股份予457名选定参与者,按昨日收市价8.65港元计算,股份价值约3.03亿港元。完成后,仍有约10.42亿股股份可根据股份奖励计划进一步奖励。

机构:小米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按2018年报,小米全年收入1749亿元,其中智能手机收入1138亿人民币,占比65.1%,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438亿人民币,占比25.1%,互联网服务收入159亿,占比9.1%。而到了2019年中报,公司第二季度收入520亿元,智能手机收入占比61.5%,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占比28.7%,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8.8%。从收入构成看,手机仍然是小米的重头戏,但手机收入略有收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则渐渐提升,互联网服务收入一直并未展露出活跃度。

中金公司预测,小米2020年市盈率约为15.6倍,处于联想、苹果等硬件企业的水平。目前来看,小米估值已回归至市场的“合理”水平,但远低于互联网公司平均30倍左右的市盈率。

国金证券分析师唐川认为,小米集团的“互联网属性正在收窄”,同时认为,到第二季度,小米的手机业务依然持续低迷,行业瓶颈期持续。唐川表示,除了竞争日趋激烈的因素之外,小米手机目前最大的痛点是产品策略不够清晰,产品卖点不够抢眼,在竞争对手的全面阻击之下,急需寻找下一个破局点,而5G将会是小米手机未来决定命运的最关键之战。

2019年一季报后,国金证券曾给予小米“中性评级”,认为2019年之于小米是持续挣扎的一年,小米的“战略转型”正在“艰难突围”。唐川当时指出,智能手机在短期内已难逃颓势,IoT业务将成为营收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电视成主力选手。但是,“对于其它大家电品类,小米需要在模式认知、渠道扩张和产品痛点上做深度调整,照搬原有经验无法通吃家电赛道。”唐川如是认为。

IoT业务的确也并不是高枕无忧,光大证券分析师就表示,鉴于大家电新品类年内业绩拉动作用稍显不足、核心电视业务面临华为等新进入者潜在威胁,下半年IoT业务面临增速放缓压力。

国金证券近日研报称,小米集团互联网属性收窄,防御性运营策略启动。国金证券认为,小米调整以规模为核心的策略,转向稳固利润和现金流运营方式。

方正证券则认为,小米集团在低迷环境下,提升运营效率,夯实竞争力。手机为5G技术革新做好充分准备,国内外出货量稳健,同时loT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小米集团的抗风险能力和多元化能力均有所提升。

令人关注的是,根据目前机构的评级,投行对小米集团的目标价均在10元以上,最高目标价达22港元。不过,小米集团暂无合适的对标公司。若参考苹果的估值进行参考,截至昨日,小米集团的市盈率为17倍,市净率为2.5倍;而苹果市盈率亦为17倍,市净率为9.8倍。若小米集团的股价达22港元,则其市盈率将远超苹果。

股民:小米是硬件公司、互联网公司还是投资公司?

在东方财富股吧、雪球等投资人社区,关于“天价回购”的讨论仍然激烈。尽管回购消息后,股价有所回弹,依然有股民不买账,认为“信心不是说重建就能重建的”。也有投资者质疑:120亿天价进行回购是否比直接向股东分红更好?

“有限的资金本来应该用于研发和经营,但在雷军手上却变成了托市的工具。”一位股民表示,“一个公司太注重股价变化(身价)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变化(创新),那么走不长远。研发和创新才是股价保证核心动力。”

在众多投资者看来,目前对于小米的疑虑主要在于主业不突出。小米的业务很多元,但问题就出在什么都做,但竞争力都不太强。小米到底是硬件公司、互联网公司还是投资公司?也一直备受争议。而“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是决定业务天花板高低和二级市场估值的关键。

“小米现在就是个股权投资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研发占比那么少。”有股民如是抱怨,“(小米)跟竞争对手拉不开差距,也没有独享技术和专利对抗竞争。”从2019年中报披露的研发支出来看,占所有支出费用的39%左右,但环比一季度减少了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