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叶檀:定调!2020年 别只想着自己发财!

2019-12-09 17:50:2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叶檀:定调!2020年 别只想着自己发财!

12月6号 特别重要的会议召开

最近,有个特别重要、为明年经济定调的会议率先召开,政治局会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奏。

明年经济会怎么样?企业怎么做?市场会怎么样?

记住,以我为主,逆周期调节,重点击破。

川普的推特还重要吗?

不那么重要。这几年主要工作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这是最新的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也是我们近一年半以来已经体会到的。

还记得去年7月5号飞奔到大连港(2.01 +0.00%,诊股)卸货的那艘大豆船吗?全世界的眼睛都盯着,中国人一只眼睛盯大豆船,一只眼睛盯着川普的推特,快把人家盯化了,换来的结果是什么?

朝三暮四,用推特来控制中国的市场,动不动震撼A股和港股市场,甚至传出消息不让新的中概公司在美国上市。

当然一切大概率是纸老虎之举,疯狂没有到这种程度。

接下来,由专业的人士继续研究、推进改革开放的细节,其他人好好做自己的事,就行,我们要深刻了解外部世界,但外部世界并不是全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是哪些事?

第一件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件事是突破高科技和环境瓶颈,第三件事是逆周期调节。

叶檀:定调!2020年 别只想着自己发财!

别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己发财

2020年,有几个重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5000万人脱贫。

2015年11月23日,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到2020年,解决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最后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覆盖,通过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2020年有多重要不必多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虽然解读方法不一,实际上是建立橄榄型社会,让中产阶层占据社会的绝大多数,这样的社会才是文明、理性和体面的。

这就是署名文章《人民日报》文章上的要义,也是橄榄型社会的精髓。日本60年代末开始实行收入倍增计划,我们实行的是脱贫计划,而后进入中产人数和收入的倍增时代。

一门心思只想着自己发财的时代过去了,政策,税收等等政策,必然会拉近贫富之间的距离。

2018、2019年,我们看到明天系、万达等商业帝国大变迁,不过是建立橄榄型社会的前哨战役。看到碧桂园、恒大等大型企业点对点的扶贫战役吗?

12月5号,国务院扶贫办社会扶贫司发布了数据,目前96家中央企业共定点帮扶246个贫困县,占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1.6%;设立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和中央企业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181.86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近百个,投资额140亿元,覆盖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新华网(21.18 -0.52%,诊股)表扬了中粮、蒙牛、伊利、益海、恒大、碧桂园、华润、保利、一汽、民生银行(6.18 -0.16%,诊股)、阿里巴巴等企业,为富扶贫,为富只想着自己,有可能丧失兜里现有的那点钱。

类似于香港地区房地产四大家族,从电信、自来水到房地产,形成几大财阀,这样的情景不可能在我们这里重演,让年轻人失去空间,让中产者沦为赤贫,是一个大国不可承受之重。

不能从基础资源这里发财,基础资源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基,因此,下面的逻辑顺理成章:

公用设备、民生设施等绝大部分必须纳入国资系统,传统制造业、资源性、垄断性行业,没有太大机会。

对于民企而言,最大的机会在于高科技和消费升级两大领域。

叶檀:定调!2020年 别只想着自己发财!

房地产企业 两极分化

跟去年一样,这次重要会议没有提到房地产。

有时候,不提就是提,没有态度就是态度。

最近,深圳这些城市房地产热度上升,不是因为全面放开房地产调控,而是特殊的天时、地利因素造成的,是暂时的晴空万里。

千军万马进房地产的时代结束,房地产跟煤炭、电力这些行业一样,进入资源集聚的过程。等到生产效率明显下降,才会出现下一轮的资源分散。

2018、2019年,无论从土地还是销量,全部向头部聚集。

先看拿地情况,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前11月,碧桂园拿地金额3143.7亿元,高居榜首。

拿地金额超过1000亿元的房企,还有万科、融创、保利、华润、恒大、龙湖。销售TOP10房企新增货值集中度接近6成,前30强房企包揽了近7成的土地。

销售TOP100房企前11月共新增货值8.8万亿元,超过同期销售金额的20%。

就是百强企业、十强企业,拿地的态度也是各不相同。今年10月,近3成百强房企没有拿地,11月,近4成百强房企没有拿地。排名前50强之后的,拿地明显减少。

要知道,11月是今年拿地的高峰月,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40个典型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4803.4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8.8%,同比增长12.2%;土地出让金收入为2266.6亿元,环比增长37.4%,同比增长12.9%。

这一个月中,平均每3天就有2.2个百亿级土拍出现,但多数房企兴趣缺缺,只有一些大企业,尤其是央企,拿地积极性非常高。

11月,万科、中海、绿地、华润四家拿地金额全都超过100亿元,且拿地销售比均高于0.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1月22日,深圳土拍市场推出6宗住宅用地,6宗地块没有到最高限价,一块流拍,成功的竞争者都是央企和国企。

5个月之前,深圳同日推出5宗住宅用地,参与竞拍的民企和国企共有75家之多,5个月后,参与竞拍的十多家都是“国家队”开发商。

从房地产销量,同样可以印证两极分化的趋势。

据克而瑞统计,11月,百强房企单月权益销售金额环比上升10.9%,前十一个月,百强房企累计权益销售金额同比增长6.5%。

 

到年底,强者恒强态势更加明朗。11月,前三十强房企中有20家环比提升。最耀眼的还是碧桂园、融创这些企业,融创似乎成为各家企业的暖手袋,有土地没资金的,都在找融创。

房地产企业最强的,就是大国企加上碧桂园、恒大、融创。

没好地也没便宜钱的,破产。

2018年上半年,破产企业177家,2018年下半年281家;2019年上半年,破产238家,2019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221家。

中国不必有上万家房企,有上千家就够了。淘汰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不可扼制,以后投资房地产,只要投资头部房企的高息债就行了,不必买一大堆房子在手上。

有人质疑,不是不允许财富集聚吗?不允许两极分化吗?为什么房地产反而资源聚集?

不一样,房地产两大资源主要是土地和低息贷款,允许一票地方豪强进入,没有什么好处。逻辑参见煤矿整治。

叶檀:定调!2020年 别只想着自己发财!

2020年初 经济从底部反弹 有结构性机会

从2019年年底到2020年年初,经济从最底部反弹。

一方面,中国股票、房地产、债券市场对美国“脱敏”。贸易战打了这么久,该说的狠话都说了,双方底牌摸得差不多了,投资者疲倦了。

另一方面,在这次重要会议上强调逆周期,如果再紧货币紧房产,紧影子银行,出了事算谁的责任?2019年,货币已经是最紧的了。

国际国内资金全部流出是无稽之谈。根据央行数据,截止今年三季度末,外资持有的中国股票和债券余额合计达到4万亿元,连续4个月攀升,创下历史新高。

负利率正在吞噬整个世界,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高达17万亿美元,接近全球债券总规模比例的30%。蒙着眼买一只债券,持有到期,有30%的概率是亏钱的。

中国4%、相对安全的收益算是不错的,加上从2019年开始中国金融市场在锣鼓声中开放,国际资金总体在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情况慢慢好转。

货币不会再紧,cpi处于相对高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PMI数据都在上升。

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大跌,开始保6,但至暗时刻即将过去,投资、消费、净出口等等数据指标都在探底回升。

看一个直观的数据,制造业PMI。中国有两个重要的制造业PMI参考指标,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官方PMI,大中小型企业全覆盖;一个是财新PMI,只覆盖中小企业。因为统计口径、样本大小不一样,这两个PMI指标经常打架。

今年11月份,二者难得的一致,全部向好。官方制造业PMI突破50荣枯线,回升至50.2,远高于49.5的预期值。连续6个月萎缩后,首次重返50上方,并创今年3月以来新高。财新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回升,达到51.8,也创2017年以来最高。

更惊人的是,不少分项数据都一致,原材料库存下降,接下来,大中小制造企业都要补库存,情况差不到哪里去。

数据一致,交叉印证,印证经济从谷底上升。

2020年,我们对股市不悲观,也不乐观,有关部门会坚定引导社会资金继续进入高科技企业,进入银行,既要突破科技封锁线,也要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坚定买入护城河深的优质上市公司,买入基本面不错但估值低于历史均值的上市公司。

这篇文章就到这里了,上周我们写了华为,此后各方理性分析跟上,现在事情逐渐逐渐水落石出,有时候的话,我们还会再做一篇分析。

敢发声,说人话,办实事,一直是叶檀财经的风格。有人说,是不是拿了钱了?开玩笑吧,这种思路就跟:

华为为了省30万,让人家坐牢。。。

有钱人早上吃一个烧饼不够,要吃两个。。。

一样可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