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监管频频发声 金融科技监管路线图浮现

2019-12-25 17:05:5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监管部门频频发声,释放金融科技严监管的强烈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杨柳近日在“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曁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指出,目前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总体来看,经过近两年的集中整治,防风险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我国金融风险从前几年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释放,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在防风险的工作中,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或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会上表示,今年人民银行推出金融发展三年规划,按照持牌经营、依法合规、权益保护、审慎原则,积极构建高效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来提高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守住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的底线

“金融风险的成因,既有制度性、结构性因素,也有经济环境和外部冲击因素。”杨柳认为,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深层原因,表现为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企业缺乏财务硬约束,市场缺乏出清机制,形成一批僵尸企业。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时,杨柳表示,下一步将在巩固前期攻坚战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稳增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风险,增强金融治理能力,守住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的底线。

她表示,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升金融体系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精准处置重点机构风险,继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与此同时,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完善金融机构管理,守住防范化解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压实地方政府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责任,妥善处置辖区内高风险金融机构。压实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稳妥化解局部性和结构性风险。

杨柳还表示,将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加快完善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制度。积极探索以存款保险为平台,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务实推动金融业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双向开放,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活力和竞争力。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有中国特色

李伟指出,金融与科技从来没有分开过,一直在相互作用,共同发展。金融科技现在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金融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特点:创新速度更快,不创新被淘汰,创新慢也会被淘汰;消费者对于金融创新的安全性、便捷性和普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伟称,今年央行推出金融科技发展三年规划,按照持牌经营、依法合规、权益保护、包容审慎原则,积极构建高效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旨在提高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此前,北京率先启动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创新监管工具,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创新发展环境。

李伟表示,虽然没有把“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叫作“监管沙盒”,但与其他国家的“监管沙盒”有很多相同之处,都秉承着包容审慎监管的理念,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通过提供一个风险可控的真实市场,支持金融机构对创新产品进行探索和实践,及时发现、规避产品缺陷及风险隐患。

他指出,我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具有中国特色,在设计目标、参与者、监管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规范引导金融科技创新,充分释放科技驱动金融提质增效的潜能和活力。在监管模式上,我国的创新监管工具还引入了社会监督和行业自律,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于全生命周期,实施柔性监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