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小米手机销量跌出前五 媒体称神话破灭

2016-05-25 17:32:59 信息来源:星岛环球网发布者:isenyang点击量:

去年底还跟华为争第一的小米,今年开年连前五都不是了。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了2016年一季度手机市场数据报告,三星、苹果、华为依然稳守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三名,而小米被OPPO和VIVO甩到后面,归到“其他”之列。

小米手机销量跌出前五,引起业界高度关注,论调比较悲观,多称小米巅峰已过,“神话”破灭。

小米颓势 跌出前五

据IDC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增长已出现放缓,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3.349亿部,同比去年同期的3.343亿部仅增长了0.2%,创下智能手机出货量历年来最小同比增幅。

华为首季出货量达到2750万部,市场份额占有8.2%,是一季度出货量最高的中国手机厂商。而小米一季度则没有进入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名,反而被OPPO和VIVO挤了下去。据统计,首季OPPO和VIVO出货量分别为1850万部和1430万部,各自拿下5.5%和4.3%的市场份额,共同跻身全球出货量前五名。

对于出货量跌出前五的问题,小米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多家第三方调研机构会定时发布手机出货量报告,现在只有IDC发布了相关调研报告,希望大家能够在更多的调研机构报告发布之后,再对小米一季度出货量作出相关判断。

打造了“亲民神话”的小米,小米出货量跌出前五,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根据“法治周末谷尼舆情监测中心”新媒体舆情数据平台“新微邦”显示,截至5月20日,小米跌出前五的相关新闻有1090篇,话题关注度较高的是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央广网等媒体。

媒体观点倾向性分析

《中国企业家》报道称小米巅峰已过,陷入颓势。小米优势正在慢慢失去,从被质疑的饥饿营销模式,到引以为傲的MIUI系统,渐渐显露出不足。互联网线上销售模式虽有所创新,但渠道比较单一。而即使是线上,也存在多家竞争对手。小米的低价也不再是优势,出现问题的还有营销手法、产品定位。小米在生态链的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挑战。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称小米手机销量跌出前五是神话破灭的节奏,2015年小米倚仗互联网优质基因无视线下渠道,为了骁龙芯片两次推迟旗舰发布,而错失翻身机会。小米在软件方面略显急躁的学习和硬件方面一如既往的懒惰,既没有补足短板,又让人看不出任何个性,无法让人产生购买的欲望。

览潮网评论认为小米专注低端,错失溢价良机。一方面,低端利微问题凸显,长期处于低端竞争,拉低厂商的利润。另一方面,低端不利于发展用户体验。报道认为长期快速发展的小米应该“慢”下来,从树立品牌形象、增强用户体验、提升产品品质、线上和线下相辅相成着手,唯有此才能提升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强敌林立的手机行业中百舸争流。

红网评论认为对小米“自由落体”没必要过度解读。小米公司只是一家企业,其在销量上出现的“自由落体”,只不过是市场竞争下的必然结果罢了,根本没有必要被过度解读,更不应借此来否定网络营销以及低价模式的合理性。公众评判一个企业是否有价值和竞争力,除了要看企业产品的销量和市场份额之外,还要关注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和持续性。唯有如此,才算是公平公正,客观理性。

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认为小米销量下降是必然,占34%

网友@五色流年:小米向来喜欢打“黑科技”的噱头,人家黑科技都是硬件,而小米都是软件。不注重手机内部核心的加强,长久看来销量下降是必然。

认为小米仍有发展潜力,占26%

网友@失落沙洲;每一家企业都会遇到连续高速增长后的战略调整期,雷军与小米目前就处于调整期,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调整,则就进入新的战略发展期,未来依旧有很好的前景。

认为小米广告宣传过度,占19%

网友@传说中的人:小米一直过度的广告,过度的宣传,而产品质量一般般,这样的公司把消费者当猴耍,不尊重消费者智商。

认为小米促进了手机行业革新,占11%

网友@八月果园:没有小米,国产还停留在做工差性能差的水平。感谢小米把手机从暴利行业上拉了下来,促进了智能手机的高端机向中低端机的转型发展。

其他,占10%

网友@其实是假装:饥饿营销装大爷,这下不用得瑟了吧。

网友@我会遗忘:以前小米独步天下的“性价比”现在和大多数国产比都比不过了,现在手机普遍同质化,同样的配置同样的价格,不出点新招,难以吸引消费者。

舆情点评

小米跌出前五,其实早有苗头。从去年开始,小米手机销量就开始下滑,2015年同比增长仅17.8%,不复之前高速增长的势头,而在今年小米一季度销量只卖了1000万,同比大跌近三成。

造成小米手机销量增长严重放缓,甚至需求倒退的首要原因在于小米陷入“摩尔定律极限化”的怪圈,硬件发展进入瓶颈。其次,华为、OPPO、VIVO的大幅增长和超越说明“互联网思维”并非万能,模式创新只是第一步,企业的稳健经营、长久发展还是要靠技术、渠道、品牌这些真功夫。

那么,节节败退的小米现在应该如何做?

首先,做好细节、个性化和品质。无论怎么渲染生态、互联网、增值服务,最终能够让用户有感知的还是手机硬件本身。而现在所有手机企业都几乎在模仿,由于“售价过低,成本限制”导致很多手机难以做好品质,同时缺少个性化。当商品同质化的时候,小米更应该注重细节体验,细节决定品质,见证企业真功夫。

其次,精准的市场定位,制造产品爆点。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在消费者心智空间里占据一席之地才可以。小米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向消费者传递更多企业专属信息。同时重点在线下渠道,在营销学“制造热销”很常见,利用消费者从众心理刺激蜂拥购买。在这些网上热销的背后,要么是虚假的预售数字,要么是让线下经销商拿货,将销量事先压到线下,然后慢慢卖。

最后,唯有技术突破才可打破增长瓶颈。智能手机一直在硬件上做各种加法,现在加法做到顶了。小米需要来一次技术变革,才能推动企业内部发展,让用户重新信赖品牌。

(作者系法治周末谷尼舆情监测中心分析师)

来源:法治周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