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商业卫星盈利模式仍迷茫:卫星还是太贵了

2018-01-20 11:43:47 信息来源:新华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你在飞机上玩手机,就要卫星帮忙

  “德清一号”或见证我国商业航天元年开启,商业航天和百姓生活日渐密切 专家表示,目前商业卫星市场潜力很大,但盈利模式还比较迷茫

  资料图: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卫星。

  1月19日,中国商业航天见证了一项新的纪录的诞生:成功发射了全国首颗以县域命名的遥感卫星——德清一号。

  有报道称,对于我国商业航天来说,2018年将可能是里程碑式的元年。商业航天和老百姓越来越紧密,遥感、通讯、天际WiFi、导航增强等都有很大需求。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航天产业每年都在以6%到7%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航天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那么现在中国民营商业航天正处于一个什么阶段?航天技术和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关系?卫星本身以及应用市场潜力如何?未来又面临哪些现实问题?对此,记者对话载人航天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中心系统部主任张涛和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一起聊聊这些话题。

  我国商业卫星占比还是低

  记者:目前,我国的民营商业卫星处于什么技术水平?

  金仲和:我国商业卫星的技术水平从各项指标综合来说还不错的,但确实,目前美欧一些国家在这方面还更强一些。

  记者:在我国所有发射的卫星中,商业卫星占比高吗?

  金仲和:主要用于商业或民用的卫星,在我国卫星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

  张涛:这几年在推商业航天,但航天发射服务还是体制内来支撑的,只能是少量卫星是商业行为去量身定制,量还是很小,而且高校也占了一部分。

  记者:发射一颗商业卫星的成本要多少?

  金仲和:现在从技术上和渠道上都可行了,发射一颗卫星的成本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到几个亿都有,差异很大,主要看需求。

  记者:商业卫星在现实中都将会有哪些比较好的市场和应用?

  金仲和:现在最大市场还是官方,比如国土资源详查、测绘等。比较新兴的就是保险公司和期货市场。比如粮食物产,通过商业卫星提供的数据,以此为保险公司来设定保险的赔率,或者为市场预测粮食的价格走势,这都是很有意思的应用。

  另外就是提供安全层面的信息,比如森林火灾或者最近发生在东海的撞船事故,类似这种大范围的监控还是要依靠卫星。

  记者:市场化介入是否会对航天事业有较好的推进?

  张涛:我个人理解,商业航天现在的目标不是说马上获得商业盈利,而是降低航天成本。先把应用市场、服务市场打开,让老百姓用得起,这是商业航天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记者:但现在老百姓用起来了吗?

  金仲和:老百姓目前还没能用起来,但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人去用。真正的市场,其实来自每个人。

  市场潜力很大,盈利模式却迷茫

  记者:这样看来,商业卫星市场潜力很大?

  金仲和:我们对于商业卫星的市场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并且不论国内外,卫星本身以及其能提供的服务市场潜力都很大,我国现在也在逐渐发展航天市场。

  张涛:现阶段,从社会经济发展等需求来看,潜力还是蛮大的。

  记者:以前都是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取卫星资源?

  金仲和:其实商用卫星市场本来就存在。这个服务从商业本身来讲,以前主要是是国外卫星在做,要用可以到这个市场上找、采购。第二个是可以从政府渠道获取,在我国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几乎以免费的价格提供给需求者。

  记者:现在有些公司也看到这种潜力并通过各种方式在进入卫星市场,这您怎么看?

  张涛:航天发展周期长资本量大,有些创业公司或资本公司通过滚动发展不是特别合适,或许能独立在短期内赚到钱,但在大的体系工程中他不能孤立的去生存发展。虽然现在商业航天在这几年比较火,有的公司规划发几百颗卫星,并且这种规划很多,但这些规划加在一起确实是超过需求的,创业公司的模式对于商业航天可能并不是一种优化选择。

  记者:那问题在哪儿?

  金仲和:卫星还是太贵了,现阶段想做的人很多,但在盈利模式上还比较迷茫。可能某些项目我们可以看到会做得很便宜,但综合成本还是高的。

  张涛:赢利点没有找出来。这个和卫星的本身业务特点有关,一个企业或地方政府的需求很难支撑一个大的体系。

  关键在于降低成本缩短产业链

  记者:对盈利模式的迷茫,关键问题在于哪里?

  金仲和:追赶空间的主要问题在于成本,市场潜力很大但关键还是降成本。

  记者:成本为何高?

  金仲和:其实中国在制造业上是有优势的,但恰恰是在这块上,优势还没有形成。这个行业大部分核心从业机构都是国营机构,垄断性很强,相对而言成本会高,如果能将制造业整体优势发挥出来,将技术门槛降下来,那么这块发展是能爆发的。

  记者:该如何降成本?

  金仲和:卫星完全可以个性化定制。浙大就在做这方面工作,浙江民营企业对这方面需求很多,跟我们沟通过的企业也很多,我们现在成本比其他单位低很多就是因为我们把产业链压缩了。卫星是很多部组件组成的,一系列产业链条非常长,我们就要研究如何缩短链条——把相关技术集中起来降低技术门槛,我们过去十几年就在做这个。比如现在我们一个实验室就能把一颗卫星做出来了,这就降成本了。

  并且运载火箭发射一次,如果只装一颗卫星的话成本就高了。但一次能发射二十颗或五十颗,那么成本就会低很多,我们也在做这块,就是同样性能重量远远比别人小。

  航天技术正逐渐走向百姓生活

  据美国航天基金会发布的报告统计,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76%。原本由政府主导的航天产业正逐渐走向大众消费时代,并最终走向寻常百姓家。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表示,目前卫星的应用除了军事和公共管理领域外,已经在通信服务、定位服务和地理信息服务方面走进百姓生活,并在全球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领域初见端倪。

  高红卫说,近年来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组织都在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其业务范围正在从传统的商业卫星发射、商业卫星应用,扩展到发展商业载人航天飞行等领域。世界上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进军航天领域,也将为商业航天领域带来新思维、新理念与新模式。

  “当前正是航天技术实现广泛的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高红卫表示,“如果说过去我们发展航天技术还只是一项伟大事业的话,那么当前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伟大的产业来发展。”(记者 陈伟斌 发自酒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