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15万元买的百瓶保健品10年吃不完 老年人被“洗脑”

2018-02-03 17:18:00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广州2月1日电题:15万元买的百瓶保健品10年吃不完——老年人就这样被“洗脑”

  新华社记者肖思思、胡林果

  没扛住感情攻势、恐吓营销的轮番轰炸,去参加了一个“免费讲座”的林老伯,一口气花15万元买了100多瓶灵芝孢子油。担心被子女责备,老人将货存在门店,商家给老人发了提货卡。当意识到一瓶可以吃1个月,吃完这100多瓶需要十几年,老人才明白上当了。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供的这个案例是一个“典型”——免费做诱饵,会议当幌子,在感情和恐吓双重攻势下,保健品和保健仪器营销欺诈“受伤”的大多是老年人。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保健仪器欺诈为何屡禁不止?新华社记者展开了调查。

  “套路”其实就三招,老年人招招接不住

  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去年面向社会征集到上百条有关保健品和保健仪器欺诈的线索,通过梳理发现,上当的以老年人居多,虽然骗子的“套路”不外乎三招,但老年人招招都接不住。

  ——免费做诱饵。记者在广州市某大型小区门口的保健店看到,打着“养生”的旗号,店里摆放了一些仪器,免费供老年人使用,并声称仪器可以缓解“三高”。据了解,销售员经常跟前来使用免费仪器的老年人唠家常,免费送给他们一些产品的试用装,在聊天中将他们的住址、家庭信息、健康状况摸得一清二楚。待关系建立起来,再将保健食品推销给“熟客”。

  ——会议当幌子。记者了解到,一些保健品和保健仪器商家还针对老年人发免费培训讲座门票、组织免费旅游参观,以此“精准”推销。在外出封闭开会或者旅游的环境中,商家甚至现场软硬兼施强迫老年人交钱,不购买不让离开。

  ——恐吓诱大单。2016年11月,广东江门市钱老伯应邀参加某生物有限公司组织的老人茶话会,活动中,自称是国家级老中医的“医生”诊断出钱老伯患有肾中毒,并告诫他要及时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医生”乘机推荐某品牌保健品“熊胆汁”,称“服用后既养生又具有保肝、护肝、利胆溶石等作用,能治百病。”一番游说之下,钱老伯花了7万元买了5盒。

  吹得有多邪乎,就有多暴利

  相关法律规定,保健食品和保健仪器不能宣传产品具有疾病预防、治疗作用。但不法分子往往通过夸大产品“功效”,甚至违法宣传产品“疗效”,把产品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和“神仙手指”,以吸引老年人眼球。

  广东省食药监部门日前查获了名为“伈动力”的保健品非法营销案件,销售人员宣称这是进口的保健品,含有珍贵的牛樟芝成分,可以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但牛樟芝在我国还没有批准作为食品、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性尚未确定。

  广东省食药监局保健食品监管处负责人介绍:“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一些出厂价仅几十、上百元的保健品或保健仪器,卖到几百、上千元并非罕见,而利润的大部分都分给了一线推销人员。”对此,那些夸大功效,动辄需要上千元、上万元的保健品或保健仪器,老年人要提高警惕。

  食药监部门工作人员到经营“伈动力”的广州恒元堂公司检查时还发现,销售人员会经常送给老年人一些价格低廉的赠品以“维护关系”,同时以多买多送的营销方式吸引顾客,例如一盒“伈动力”从中间商拿货进价250元,卖980元,通常附赠一些包装精美的赠品,赠品实际价值仅几元、十几元钱。

  打击“洗脑”销售,民不举官也要究

  打击保健品和保健仪器销售欺诈需要多方形成合力,不可“民不举官不究”。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黄延年认为,当前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保健仪器销售泛滥、涉嫌欺诈高发,既源于老年消费者认知不足,给了不法销售商钻空子的机会,同时也与有关部门难以联合形成长期有效的防范机制有关。他建议公安、食药监、工商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机制,严肃查处保健品和保健仪器销售欺诈,谨防诈骗团伙套牌重现、死灰复燃。

  广东省保健品行业协会则根据市面上销售的保健品成分及品牌,制作出了保健品价格参考目录,建议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前多方了解、多途径对比,谨防落入高价骗局之中。

  专家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和保健仪器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宣称能够“治疗”“根治”疾病的,涉嫌虚假宣传,属违法行为,消费者切不可盲目相信;销售人员通过欺骗手段误导消费者大量购买超过日常消费量的产品,消费者可向工商和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