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皮尔·卡丹:西装界“大哥大”的奢侈与救赎

2018-06-15 22:51:04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2009年6月30日,北京某商场内的皮尔·卡丹专卖店。图/视觉中国

  2001年,皮尔·卡丹发现未经他授权的皮尔·卡丹服装。图/视觉中国

  皮尔·卡丹等国际知名品牌服装参展江苏省服装节交易会。图/视觉中国

  “皮尔·卡丹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爱马仕”,父辈回忆道。在改革开放后长达15年的时间里,皮尔·卡丹几乎是国民心中无可替代的第一奢侈品牌。

  改革开放初,一位年近60岁的意大利设计师,依靠自己的品牌,彻底颠覆了夏穿灰短袖、冬穿军大衣的国民对于时尚的认知。这个第一次胆敢走近沉睡的雄狮并捋清其鬃毛的品牌,就是皮尔·卡丹。

  然而,随着国民购买力不断提高,国际奢侈品牌“逐鹿中原”,皮尔·卡丹在这场混战中走下了神坛。在出售产品授权、引进11家代理商等一系列操作后,皮尔·卡丹在国民心中几乎与二线国产品牌无异,而产品质量被爆不合格、伪造者层出不穷,也为品牌蒙上了一层阴影。2017年起,皮尔·卡丹又使出量体裁衣等新招,但能否救活这一品牌,仍有待观察。

  八九十年代的“爱马仕”

  “买到皮尔·卡丹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牌子连包装塑料袋都很时髦漂亮。”现年57岁的林朝晖回忆起了自己第一次购入皮尔·卡丹时的场景,那时的皮尔·卡丹仿佛与回忆一同被蒙上了一层滤镜。

  那是1994年的桂林,水泥路边多是青瓦白墙的低矮楼房,两节式加长公交车缓缓开过,自行车铃叮当作响。随着国际奢侈品牌开始抢滩中国,一家名为永得利的中高档品牌商店在略显清贫的桂林市中心开了张。皮尔·卡丹、金利来……踏入两层的永得利商店后,中高档品牌琳琅满目,而林朝晖则选择了当时最为大牌的皮尔·卡丹。在花费近600元购入一件皮尔·卡丹羊绒衫后,统一着装的服务员用品牌专用塑料袋包装好递给他。

  大学毕业后的林朝晖留在桂林一家国营旅行社当导游,与皮尔·卡丹的十余年“交情”也由此开始。

  1989年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林朝晖的领导,一位旅行社副总经理从国外出差回来后穿了一套皮尔·卡丹西装到单位上班,不一会就被大伙团团围住,询问西装的质地与价钱。

  “我们以前没想过西装的质地可以这么精良、服帖”,林朝晖回忆,自己在领导和外国游客的闲谈中才知道,皮尔·卡丹是国外奢侈品牌,“那时候一套2000元的皮尔·卡丹西装,在我们的心里,就相当于现在的爱马仕”。

  相比之下,上世纪90年代的桂林,非旅游业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工资普遍在300元左右,重点幼儿园学费150元/月,在桂林友谊商店购买一套上海名牌西装130元,桂林米粉一碗1元。

  不过,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导游,林朝晖和同事的月薪是国企员工的五到十倍左右。德语专业毕业的林朝晖当时负责带境外旅行团: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这些境外游客都会给导游不少小费,算上汇率,90年代初,林朝晖和同事们每个月月薪能达到两三千元。

  在先后购入进口日产轿车和“大哥大”之后,自1994年起,林朝晖陆续购入皮尔·卡丹的西装、短袖、皮带甚至内衣内裤,成为了皮尔·卡丹多年的忠实顾客。

  如今,林朝晖对于皮尔·卡丹的推崇早已随着品牌光环的消散而趋于理性,不过,这个曾经的奢侈品牌换了一种更为“亲民”的形式静静地躺在衣柜中:每到南方湿冷冬季,林朝晖还是会买一些皮尔·卡丹的保暖内衣和厚袜子,“买了二十多年了,这个牌子就像老朋友,总归有感情”。

  借时装秀展销会打开中国市场

  皮尔·卡丹,一个由迪奥前任西服部负责人创造的高档西装品牌,为何在改革开放之初,在林朝晖等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的知名度会远远超过迪奥?

  实际上,也与皮尔·卡丹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有关。

  1979年的中国大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刚刚苏醒,大街小巷都是军绿色、蓝灰色的衣服,人们对于时尚品牌既向往又陌生。在创始人预见到这个国家蕴含的巨大商机后,皮尔·卡丹决定来中国举办品牌时装展示会。

  根据皮尔·卡丹官网介绍,这场对中国来说史无前例的时装秀举办于1979年,地点选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随后数年,皮尔·卡丹仿佛“开窍”一般,接连举办多场活动。

  1981年,在北京饭店第一次举办对外时装表演;1983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一次举办皮尔·卡丹国际产品展销会;1985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中国最大的时装表演,一万多人观看了此表演……在改革开放最初10年,皮尔·卡丹几乎每年都在中国举办展销会、时装表演甚至募捐活动,以此打开品牌在中国的知名度与销路,而国人的时尚观念也在悄然被皮尔·卡丹改变。

  皮尔·卡丹正式进军中国的机会出现在改革开放10周年——1988年。

  在此前一年,意大利最大的服装销售商和批发商GFT国际公司恰好与天津纺织集团、中信集团共同成立了天津津达制衣有限公司。在这家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1988年,创始人皮尔·卡丹来到天津,根据品牌介绍,“皮尔·卡丹先生惊喜地发现这是他在欧洲以外见到最好的西装生产厂”。

  当年,皮尔·卡丹就与意大利GFT国际公司签署了皮尔·卡丹在中国大陆最大的代理合同——男装代理合同。由此,天津津达制衣有限公司成为了中国最早生产和销售皮尔·卡丹男正装系列产品的公司,这也是皮尔·卡丹在中国授权的第一家正规专业生产公司。

  皮尔·卡丹办时装秀的脚步并没有停下。1990年,皮尔·卡丹在北京、天津两地举办了5场大型时装表演。1993年,皮尔·卡丹参加第一届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并在北京天坛举办时装表演。而这个时候,虽然皮尔·卡丹主办的活动仍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但品牌名声已经传播至广东、广西等西南沿海省份。

  见证其市场影响力的“高光时刻”也出现在此时,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南海接见了皮尔·卡丹先生。然而随后不久,“领头羊”皮尔·卡丹就被卷入了各大奢侈品牌“逐鹿中原”的混战时代。

  从“唯我独奢”到退居二线

  在当下,皮尔·卡丹仍不乏有些年轻的顾客,其中27岁的张雷告诉记者,鞋码全且质量好的皮尔·卡丹是他买鞋的首选,5年内张雷购买了8双皮尔·卡丹的鞋。

  尽管鞋的质量多被顾客赞美,但皮尔·卡丹的主营业务正遭受着争议。

  2013年12月,有消费者向媒体投诉其购买的皮尔·卡丹女式皮衣存在质量问题,并出具了相关检测报告显示皮革撕裂力不达标。2016年8月,广东省工商局通报,由青岛卡登内着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在广东省境内经销的皮尔·卡丹牌内衣在纤维含量、标识等方面均不合格。

  有业内人士将皮尔·卡丹成衣质量下滑的原因归咎于营销模式。2009年7月,中国卡丹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小飞以3700万欧元买下了“皮尔·卡丹”的皮具、针织、皮鞋、手套四类品种在中国的商标权,随后通过同业网络进行大面积授权铺货。

  而在此之后,出售产品授权就成为了皮尔·卡丹在中国的主要营销模式之一。

  目前,皮尔·卡丹的11家代理商遍布全国,其中,顾客们购买的女式正装由北京一家代理商提供,男正装、男女袜由包括天津津达制衣有限公司在内的天津2家公司负责,男衬衫的代理商是一家厦门公司,如果在冬季,顾客想要买羽绒服,男式羽绒服由广州忠源公司负责,女式羽绒服则由江苏依豪公司负责,男女式牛仔由广州积家负责。

  皮尔·卡丹公司中国首席代表在2013年曾表示,皮尔·卡丹会“将权利授给当地公司进行运作,由该公司进行生产、销售,我们提供技术支持,主要是设计,设计师会跟代理商们进行辅导沟通,每年提供两次的设计图稿。”

  业内人士称,皮尔·卡丹在中国市场基本采取的就是品牌授权模式,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由于客户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进而使得品牌的高端形象受到严重的破坏。

  “在全国的二级和三级城市,造假者尤其猖獗,他们的店面比真品还多,销售量比真品还大”,皮尔·卡丹品牌在官网称,造假者不光非法抢占了大量的市场,特别是他们低劣的质量更对皮尔·卡丹品牌声誉产生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受营销模式和造假者的双重影响,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这个曾经风靡全国的奢侈品牌如今在年轻人眼中已经变成了“二线国产品牌”。而它当年的“后来者”,如今已经夯实基土,成长为强劲对手。

  当年,随着皮尔·卡丹开拓中国市场获利,各大奢侈品牌纷纷进驻中国试图分一杯羹。1990年,卡地亚落户中国;1992年,路易威登在北京开了中国第一家分店,登喜路也进驻中国;1996年,爱马仕和古驰闻风而来。如今,皮尔·卡丹提前十几年布局中国市场所获得的时机红利已经几乎耗尽。

  在改革开放近40年后,皮尔·卡丹又出新招。2017年11月,天津津达制衣有限公司旗下皮尔·卡丹生活体验馆开业。在体验馆中,消费者可以实际感受产品质量,然后使用公司开发的“优裁缝”O2O的线上量体私人订制平台预约量体师,根据消费者的体型和偏好,携带样衣和布样帮助消费者参考款式,实现量体裁衣。但这能否助力皮尔·卡丹重新飞上枝头,目前并不明朗。

  “买到皮尔·卡丹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牌子连包装塑料袋都很时髦漂亮。”现年57岁的林朝晖回忆里的皮尔·卡丹,与回忆一同被蒙上了一层滤镜。

  (记者 林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