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踏上光明之路,奶业还要拆解内忧外患

2018-08-08 06:22: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乳企仍处微妙转型期

踏上光明之路,奶业还要拆解内忧外患

  近日,两则关于“奶”的消息,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一则,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奶业不仅是“民以食为天”的产业,更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并提出了“到2025年奶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明确目标。

  另一则,是关于一家从事乳制品生产加工及牧场经营等业务的老牌乳企大庆乳业的消息,该乳企在股市停牌6年之久后再次露面,却称将转型从事火锅等餐饮业务。

  “《意见》对奶业发展提出了一揽子要求和解决方案。如果逐一加以落实,中国乳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明天。”北京市畜牧总站副站长、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路永强研究员在与科技日报记者的对话中,如此肯定中国奶业前景。

  然而,大庆乳业的凋零,折射出乳企目前仍处于较为微妙的转型期,要踏上光明之路,问题仍不可忽视。

噩梦仍有余威 信心提振需补课

  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直接导致了一个150亿元品牌价值的巨型乳业集团的崩塌,也带来了中国奶业在民众中乃至国际上的信心与信誉“塌方”。

  “前两年的调查中,仍有大批消费者因此事,对国产奶粉心存疑虑。”中国奶协名誉会长高鸿宾没有回避和试图“忘记”中国奶业史上的这一“污点”。不过,在他看来,三鹿奶粉事件也存在着中国奶业发展的历史原因。1997年至2007年,是中国奶业增速最快的十年。1998年全国原料奶为745.4万吨,2007年达3633万吨,涨了五倍。全行业的快速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盲目和无秩序的竞争。

  所幸,“重新启动”的中国奶业,历经了又一个十年后,基本实现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路永强等专家表示,中国奶业被三聚氰胺等质量安全困扰的阶段已结束,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已达到了最好的历史时期。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生鲜乳检测合格率99.8%,生鲜乳中乳蛋白、乳脂肪抽检合格率99.2%,在食品行业中位居首位。三聚氰胺连续9年抽检合格率100%。

  “政府对奶业生产全过程建立和实施了史上最严苛的检测制度。企业也积极‘自查’,全程检测和监控。现在的奶业,无论奶牛品种、遗传育种、饲料营养、饲养技术、疾病防控、机械装备、设施条件、质量监控,包括人员素质都已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高鸿宾评价。

  尽管如此,消费者的信心,仍有些“跟不上”。北京市畜牧总站高级畜牧师郭江鹏认为,这既有人们对个别偶发事件的“惯性”心理阴影,也有对奶业科普不足,对消费者引导不够的原因。

中小乳企受困 生存空间被挤压

  从外界对大庆乳业的报道中,有一点颇为引人关注。这家2012年被港股停牌的企业,在2017年发布的一则消息中表示,“未来5年,将在产业链上下游发力,完善奶源布局,加强品牌渠道建设”。但生鲜乳卖不上好价钱,让这家企业在重振主营业务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已,最近,它选择“跳槽”餐饮业。

  事实上,这并非大庆乳业的一家之“困”。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经济岗位专家刘芳教授告诉记者,与蒙牛、伊利等乳企相比,大庆乳业并非“大腕”,属中小型乳企。它们的生存环境,比大型乳企更为艰难。譬如,企业采用生鲜乳为原料生产奶粉,其成本每吨约在3.1—3.2万元左右;而引用进口原料生产奶粉则具明显“优势”,2016年,进口奶粉原料低至每吨1.66万元。如此大的价差,让乳企采用国产奶生鲜乳制造奶粉失去动力,也让中小型乳企的生产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2016年,我国出台《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乳品配方注册制,要求申请人应具备与所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相适应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但目前,我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中小型乳品企业并不多。”刘芳进一步分析了大庆乳业等中小型乳企的生存“尴尬”。

应对外来冲击 市场环境待公平

  无论乳企规模大小,都面临国外乳企的冲击。据中国奶业形势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累计进口零售包装婴幼儿配方奶粉29.6万吨,同比增幅高达33.7%。

  这也带来了对生产生鲜乳的养殖场的“连锁”反应。生鲜乳与国外复原乳的巨大价差,导致我国各大养殖场的原料奶售价的提高空间有限的提高。而据今年1月的《中国奶业形势报告》显示,饲料价格仍在持续攀升,这也让生鲜乳生产雪上加霜。

  专家认为,市场上复原乳产品与鲜奶产品标识执行不到位,使消费者“傻傻分不清”,也对我国奶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从营养价值看,鲜奶保持了较多的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但鲜奶保鲜时间较短,存储、远距离运输等条件要求苛刻,推高了鲜奶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而复原乳具有成本优势。标识的缺失使得消费者无法对二者进行区分,无法因需购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鲜乳的销售。

  与此同时,另一项调查显示,引进国外进口大包奶粉,不仅成本低,还能按国内生鲜乳成本核算销售价格,对乳企而言具有较大的创利空间。这更加剧了国内大型乳企虽然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但国内养殖场亏损却越来越严重,甚至苟延残喘的怪象。

  “选择鲜奶还是复原乳,决定权在消费者。现在更需要做的,是通过客观、公正的宣传,让消费者明白二者之间的异同,并在乳产品外包装上严格执行‘标识制度’。乳品市场需要公平竞争的环境。”路永强说。

加快国际步伐 强壮奶业靠科技

  进口乳制品在我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如此明显,缘何我国还要积极发展民族奶业?高鸿宾解释,从发展角度看,国外供给也无法满足中国急剧增长的需求,而生鲜乳本身的特性,则决定了绝大部分生鲜乳都会在本地区生产和销售。

  高鸿宾认为,要发展民族奶业,首当其冲的,是重视“科技+”。

  业内专家介绍,和国外养殖场相比,我国养殖场在综合效率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刘芳建议,应鼓励企业进行全产业链整合,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与规模养殖场、奶农合作社、奶联社、种植企业等合作搭建专业化的生态智慧牧场,实现奶源的协同生产,提升规模化养殖的技术和生产效率。

  同时,加快乳业国际化步伐,积极建设海外养殖基地,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北美、西欧等农牧资源富集的区域收购优质资源及资产,建设优质原料供应基地和加工厂,加强对奶源的有效控制。

  设立研发部门,注重营养搭配及质量安全的把控。还要大力推进智能化,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的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的跟踪监测,实现系统化管理,全方位保障乳制品的品质。支持使用高科技技术,建立、健全一体化冷链物流系统,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记者 俞慧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