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企业“过桥”贷款存“落水”隐忧

2018-08-21 03:10:27 信息来源: 经济参考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加大企业融资成本 掩盖信贷资产风险

  企业“过桥”贷款存“落水”隐忧

  多地探索破解之路 专家建议进行制度再设计

  近日,银保监会表示,将落实无还本续贷等监管政策,以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记者在调研时了解到,今年以来,中央及各地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

  但仍有不少企业反映,当前银行业为了规避贷款风险,要求企业还了旧贷才能贷出新款,企业在拿到新贷款以前这段时间,需要使用“过桥贷款”(或“过桥资金”)维持运营,由此加重了企业负担,进一步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专家和企业经营者建议,宜从体制机制上进行顶层再设计,让企业切实从中央普惠金融政策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

  企业:每年最愁贷款“过桥”

  “过桥贷款”,作为一种过渡性贷款行为,是中小微企业解决流动性不足的无奈之举。过桥贷款的产生在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先还后贷”管理制度,但从现实情况看,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负担,导致制度设计的“事与愿违”。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院长王振宇认为,一般情况下,“过桥贷款”具有融资期限短、贷款成本高、民间融资比例高等特点,在充分肯定“过桥贷款”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潜在风险,如掩盖了企业的信用风险,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掩盖了信贷资产风险。

  辽宁营口一家民营企业最近刚刚东拼西凑1600万元,用于贷款一年到期后还旧贷新。“每年最愁贷款‘过桥’,即使我们这样讲诚信的企业,往往也要耗费半个月时间,最长能有两个月。”这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5年前公司贷款“过桥”期间借了高利贷,两个月利息成本增加了140万元,到最后银行说没有额度不能续贷,企业差点因此停摆。

  沈阳一家生产电力设备的高科技企业因为经营效益好,从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较低的利率贷到款项,但同样面临“过桥”之苦。这家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说,企业“过桥”期间一般会通过收缩生产和减少对外付款来“挤钱”,实在不行,就要到利率更高的小贷公司借贷或拆借民间高息贷款,往往会背上沉重包袱。“民间借贷最便宜的每天千分之二点五,即使银行不拖延,仅重新办理房产抵押和土地评估,平均也要4天时间,如果赶上哪个部门电脑系统升级或行长出国,那‘过桥’利息成本就大大增加。”

  企业借高息贷款“过桥”无异于饮鸩止渴,而“过桥”后如果银行不能正常续贷,对企业更是灭顶之灾。辽宁一家从事钢铁深加工的知名民企,几年前通过政府一家投资机构融资,从一家国有银行贷款“过桥”,结果事后贷款没能续贷,企业流动资金枯竭,虽有订单却无法生产,现已处于停产状态。

  “每年‘过桥’期间,企业都会损失10%-20%的营业额,”沈阳一家从事调味品等商品批发的经销商对记者说,他的企业贷款“过桥”期间必须紧缩流动资金减少供货。“‘过桥’时,一不小心就会‘落水’。”他说。

  “过桥贷款”提高企业成本积聚风险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郁培丽表示,在当前经济金融运行比较复杂的环境下,企业遭受市场不景气和资金链持续紧张的双重压力。“过桥贷款”的高融资成本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包袱,直接导致企业负债成本大幅攀升、偿债能力下降。

  记者在辽宁多家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采访了解到,先还旧再贷新曾是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经营的一项硬性要求,尽管这个监管要求现在有所放松,但许多银行仍延续这个做法。

  “现在贷款需要‘过桥’的接近一半,往往都是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沈阳分行的负责人对记者说,确定企业资金流动状况比较麻烦,银行通常采取先还后贷这个简单做法,但确实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

  不仅如此,企业在贷款“过桥”还经常要违规操作。“大多数企业不可能中断生产,往往只能通过借钱还贷,贷后再还拆借的钱,但我们重新贷款又必须要求提供用于购买原材料等购货单证明。”一位国有商业银行地市分行的负责人说,重新发放贷款面临许多监管难题,如果严格执行有时只能“停贷”,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容易催生一些制造假流水单的中介公司。

  辽宁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过桥贷款”企业中,有些企业经营已出现不利于贷款清偿的问题,如财务状况恶化、资金链紧张等。但这部分企业以“过桥贷款”方式进行掩饰。由于“过桥贷款”的资金交易隐蔽性较强、借贷关系错综复杂,加上一些企业对“过桥贷款”融资情况讳莫如深,造成银企之间信息极不对称,导致银行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跟踪检查时,难以充分掌握企业资金运转的真实情况,威胁到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造成了潜在的信贷资产风险聚集。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银行机构的客户经理为完成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业务营销任务和信贷风险考核指标,对企业高成本民间融资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

  尽管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过桥”难题,成立了一些融资机构,但杯水车薪。许多企业被迫转向小贷公司融资,这个过程也存在监管盲点。

  多措并举破解“过桥”之困

  今年以来,中央及各地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实体经济降成本,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

  辽宁凤城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企业生产的整机品种有1000多种,零部件2000多种,维持正常库存必须占用六七千万元资金。“厂房早就该扩大了,但过去银行贷款一年一还,我怕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之后银行贷款不稳定,就一直不敢建新厂房。”董事长刘济豪说,后来凤城农商行为他的企业研究办理了三年期的无还本续贷,他才下决心加大对企业投资,扩建的新厂房今年10月就将投入试运营。

  辽宁省银监局通过下发指导意见、开展专题调研、约谈机构负责人等方式,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创新贷款服务方式、科学进行贷款分类,大力开展续贷款,降低企业“过桥”成本。

  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转贷环节中的难题,沈阳市2016年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扶持资金。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过桥”需求,还对原有业务进行打造升级,设立推出了沈阳市应急转贷资金,于2017年7月正式实施,截至目前累计为企业办理转贷业务413笔,累计投放应急转贷资金447亿多元,帮助企业降低贷款“过桥”财务成本约4亿元。

  营口市借助市属国有企业营口股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组织搭建了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基金,为营口地区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过桥资金。自2016年10月运行以来,截至目前,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超过16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1500万。

  各地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的探索,仅仅是初步的。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过桥”之困,首先需要金融部门加强服务意识,转变业务发展方式。丹东银监分局局长李淑莉介绍,商业银行应主动调整,顺应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导向,通过开展无还本循环贷等业务,降低企业“过桥”成本。王振宇建议,改进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先还后贷”的管理制度,对那些信用记录良好、经营正常的小微企业进行贷款展期,发放新贷款偿还老贷款,避免小微企业去市场上找更贵资金借新还旧。

  其次,各部门宜统筹协作,通过科技手段精准征信。不少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贷款“过桥”有时也属无奈之举,政府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不足,使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宜牵头搭建银企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征信建设,健全对失信企业的联合惩处机制。

  目前,辽宁多个部门也开始合作探索新的精准征信模式。银监、税务、保监部门建立“银税互动”和“银保合作”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指导辽宁辖内银行业科学利用税务信息和保证保险作为征信手段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第三,多策并举为企业融资担保,引导企业更多进行直接融资。郁培丽说,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过桥”的现实困难,可建立更多的有政府背景或市场化的第三方平台,例如中小企业信用平台、担保平台等机构;此外,为了降低融资成本,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也可以更多采取股权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记者 王振宏 冯雷 丁非白 沈阳报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