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视频网站亟需走出数据攀比误区 破除"唯流量"顽疾

2018-10-12 03:38:30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评价内容质量,一定的数字指标是必要的,但绝非唯一标准。走出“唯流量”的误区,努力供给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产品,方能满足人们日益分众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打开视频网站,数据攀比屡见不鲜,动辄上百亿的点击量被揶揄为“8亿网民不够用”;登录中介平台,刷量服务明码标价,粉丝量、点击量、播放量造假皆有路径。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流量作弊的话题持续引发讨论。当内容产业蓬勃发展催生可观的流量市场,如何规制乱象、构建良好的行业生态,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衡量作品的传播效果,离不开必要的数据。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到电影市场的票房数,再到网络内容的点击量……相关统计数字,为内容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标尺,也有助于用户降低甄别和筛选的成本。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语境中,流量指标往往更加重要。然而,一旦“流量大于一切”成为突出倾向,难免会带来唯点击量、唯播放量的浮躁风气,甚至误导一些人为牟利而弄虚作假。在这种背景下,内容生产者为获取流量、迎合市场,违背创作规律和初心,容易导致格调不高、低俗媚俗的作品充斥网络;流量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也让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现实中,流量与利益密不可分。“唯流量”,往往是内容生产者、平台、粉丝等各方推波助澜的结果。以平台方为例,随着影视剧发行模式的改变,视频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排行榜、点击量等营造出的“流量繁荣”,事关市场占有率、广告收入等红利。又比如一些所谓的“流量明星”“爆款IP”,雇水军、刷热搜、炒话题,目的也在于获得高价片酬、赚取热钱快钱。从日前宣判的全国首例视频网站刷流量案来看,分工合作、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流量造假的行为,背后已经形成完整利益链。

确保内容产业在健康的轨道发展,重典治乱、对症下药是关键。前不久,国内某知名视频平台宣布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以综合用户讨论度、互动量、多维度播放指标的内容热度代替,赢得人们点赞。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行业乱象,不仅需要行业自身痛定思痛、努力改进,也有赖于加强整治与监管。近年来,无论是开展电影市场专项治理,重拳打击不正当营销行为,还是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量,破除“唯流量”的顽疾,不仅是社会共识,也成为鲜明的政策导向。

让违规者付出代价、通过治理升级规范市场秩序,是破解“唯流量是从”的重要环节。从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建立健全更科学的评测机制,引导市场良性竞争。竞争是发展的催化剂,有竞争就有评价。评价内容质量,一定的数字指标是必要的,但绝非唯一标准。当务之急,是要从对流量的盲目崇拜中走出来,把以品质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树起来。这些,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调试。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破立并举、完善机制,才是维护良好行业生态的治本之道。

内容产业勃兴的源泉,在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出“唯流量”的误区,努力供给更多更优质的内容产品,方能满足人们日益分众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才能真正赢得市场。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行业规范的明确、平台监管的强化,我国内容产业必将迎来进一步发展,以更多精品力作标注时代。(桂从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