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改革开放40年来 百姓就餐消费增长474倍

2018-11-20 00:11:25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40年来小餐桌记录生活水平提高 见证综合国力提升

百姓就餐消费增长474倍

1993年4月25日,朝阳区新源里副食商店的商品品类丰富,充分满足市民的购物需求。张风摄

昔日金贵的白面馒头如今成了再普通不过的主食,吃一顿洋快餐也由曾经的“奢侈消费”变成日常消费,更多的中餐企业出海捞金,中国餐饮市场规模攀升700倍……改革开放40年来,小小餐桌上的变化浸透着老百姓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记录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见证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变化,见证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餐桌·回忆

家住东城区朝内头条社区的孟宪起今年75岁了,老人家生于物质匮乏年代,提起餐桌上的变化,老人家最想分享的就是他和半碗面、一屉馒头的故事。

“面不够,醋来凑”

1979年,孟宪起还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一天上午和同学结伴外出购物、寄东西,办完事已经过了学校开饭的点,只得在外面吃。俩人寻了半天找到西四一家刀削面馆,一掏兜俩人只有半斤粮票,这只够买一碗,怎么办呢?只能俩人分着吃,一人二两半。俩人不够吃啊!正不知怎么办呢,孟宪起看到了桌子上的醋,醋不要钱啊。于是两个人就猛倒醋,“面不够,醋来凑”,每人倒了有小半碗,酸得直翻白眼!老人家说,到现在路过西四,胃里还会反酸水呢。

一屉馒头全家让

1985年,那时还是凭粮本按月去买粮,孟宪起家的定量是110多斤,两个儿子一个上六年级、一个上三年级,都是能吃长身体的时候,每个月家里的粮食都不够吃,一到月底就犯愁,不得不找亲戚朋友借。

孟宪起回忆,110多斤定量中细粮也就是白面和大米只占20%,剩下的是玉米面。做饭的时候,老伴蒸一屉馒头,一屉窝头,那一屉馒头就给爷儿仨平分了,自己一个也不吃。每到这时候,孟宪起就拿出自己分的馒头匀给老伴一个,孩子们也学着爸爸的样子,拿出一个给妈妈。而老伴总是说,“你爸爸胃不好,吃粗粮不好受;你们正长身体,需要营养。妈妈胃好、身体好,多吃点粗粮没关系。”说完就又把馒头退回去,这样你推我让好一会儿。每当回忆起这些老人就觉得难受。

餐桌·变化

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好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和副食品不断丰富,粮票也可以到街上和单位食堂买馒头和大饼;再后来,取消了粮食定量和粮票,市场上各种面食应有尽有、花样繁多。原来在餐桌上要让来让去的馒头变成了最普通的主食,反而是那些粗粮做的食品身价更高了。这一贵一贱,变化中是几十年来老百姓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吃得饱,还要吃得健康吃得好。

不仅是主食,各种蔬菜、水产品现如今也极大丰富。如果说40年前,蔬菜是“有什么吃什么”,无外乎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那40年后的今天,蔬菜种类多到叫不出名字,想吃什么就有什么。40年间,在耕地面积减少近六成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在农产品数量极大丰富的同时,北京农产品种类还实现了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尤其是特菜、反季节蔬菜的推广种植,不仅丰富了首都的“米袋子”、“菜篮子”,更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餐桌·“进口”

洋餐饮涌入带来新口味新变化

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中国的第一家餐厅在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1号开业,这也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外资餐饮,开业那天吸引了无数前来尝鲜儿的顾客,“都从门口排到前门大街的另一头了。”据肯德基一位老员工回忆,“人们都好奇肯德基卖的炸鸡是什么样子,很多人拿着锅来装,也有人觉得吃鸡是论只买,所以会说:‘给我两只肯德基……’”

在当时,肯德基的一块原味鸡售价2.5元、一份套餐7.8元,而1987年中国普通干部的月收入也不过100元左右。因此,那个年代吃一顿肯德基算是高消费了,一般的家庭会给孩子点一份套餐,孩子吃完还剩一点小骨头家长也要嘬一嘬,还有新人把婚礼地点选在了肯德基。据悉,当年前门店最高单日营业额高达16万元,创了肯德基当时的世界纪录。

继肯德基落户北京后,1990年,麦当劳也在深圳开店,必胜客、星巴克、吉野家等也相继涌入中国市场。这些国际品牌洋餐饮不仅丰富了餐饮市场,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加多元的饮食文化,它们先进的管理模式也给一批国内餐饮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

餐桌·“出口”

中餐出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

与此同时,作为美食大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餐也一直在努力走出国门。近年来,中国烹饪协会不断组织餐饮企业积极参与海外交流、技艺赛事及展示活动等,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华饮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年间中餐馆在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落户,餐厅数量高达20万家。全聚德、眉州东坡、海底捞、花家怡园、大董等领军餐饮企业均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纽约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餐已经成为海外受访者眼中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哈佛校园附近,“baobao”包子店、香港楼、焱(flame)、南北家园等中餐馆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中餐是广受当地学生欢迎的餐饮形式。

在号称世界之都的纽约,中餐馆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曼哈顿,有已经有一些非常符合中国本土口味的餐馆出现。不过,考虑到接受度,美国的中餐馆大多会针对当地人的口味做出调整,比如多油炸、偏甜、少辣等,还出现了左宗棠鸡这样的美式中餐。

中餐的普及,与祖国的强盛、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中餐环境与服务的改善离不开。(记者 孙文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