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苹果美国组装厂两次失败后的秘密

2019-01-13 22:09:5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原标题:苹果美国组装厂两次失败后的秘密!

  1月7日,特斯拉超级工厂在上海开工建设,全部建成运营后年产能将达50万辆纯电动整车。预计2019年内投产。而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埃克森美孚世界级石化项目也落户广东惠州。特朗普减税政策下,美国制造业依然还在外流。

  与此同时,风光数年之后,美国苹果公司在中国迎来了滑铁卢:一方面消费者不愿意为苹果2018年9月发布的新款产品iPhone XS、iPhone XR、iPhone XS Max买单;另一方面,因为与高通的专利问题,苹果7款产品在中国地区被要求禁售。而与苹果滑铁卢相对应的是,华为、小米、vivo、OPPO、一加等中国本土手机品牌的崛起。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12月份ISM制造业指数下降5.2至54.1的两年低位,跌幅为自2008年以来最大。美国经济学家警告称,假如与中国的贸易谈判破裂,制造业的增长可能会很脆弱。

  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带来的地缘博弈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将进一步加速海外优质产能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而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来自中国品牌的智能设备、无人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商品也终将敲开发达国家市场的大门。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苹果原来也是建过组装厂的……

  1983年,风头正劲的苹果公司启动了一项秘密计划,准备在美国加州兴建一座组装工厂,生产备受欢迎的麦金塔系列电脑。苹果管理层对整个方案寄予厚望,希望新厂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泉。然而,最终建成的工厂完全达不到苹果的设计标准,生产的电脑成本高昂、工艺落后、问题多多,最终苹果只好无奈地关闭了整个项目。

  二十多年过去了,加州曾经的苹果工厂遗址早已杂草丛生。而在大洋彼岸,一座座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厂房拔地而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焕发勃勃生机。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制造产业旋即开始腾飞,短短十年间就取代“亚洲四小龙”成为新一代世界工厂。2007年开始火爆全球的苹果iPhone手机几乎全部依赖中国的产业链加工生产,成为这一巨大变革的典型代表之一。

  2013年,苹果公司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再次尝试在美国本土组装高端苹果电脑,此举也被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视为“制造业复兴”的政绩。然而好景不长,苹果耗资巨大建成的本土工厂在生产效率、成本、工艺水平上都远远不及中国的富士康产线,这一项目最终沦为“面子工程”,艰难维持几年后便没了下文,重蹈自己30年前的覆辙。大费周章之后,苹果的制造订单依旧被中国工厂牢牢攥在手中,替代方案犹如镜花水月。

  苹果与中国的故事,仅仅是21世纪初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浪潮中的一个小小缩影。凭借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产业链、物流通信、政策扶持等全方位的优势,中国制造业在短短十余年间成长为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中心,博得“世界工厂”的美名。

  2017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日本、德国之和,且依旧保持着每年6个百分点以上的高增速。“Made in China”已经成为全球随处可见的标签,从服装鞋帽到轮船飞机,几乎所有工业制品都能找到中国制造的身影。

  即便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中国制造业依旧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后,中国开始设法将整个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移和升级,“世界工厂”开始了自己脱胎换骨、向未来腾飞的伟大旅程。

  2

  中国制造业今非昔比

  曾几何时,就连中国百姓自己也对本国工业缺乏信心。在加入世贸的头几年,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以服装鞋帽等轻工产品为主,辛苦赚取外汇用来进口价值高昂的民航客机、电脑芯片。“一百万箱袜子换不来一架波音”是彼时流行的观点之一。

  如今,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已经远非当日可比。中国本土企业不仅有能力生产诸如大型电路板、汽车发动机、飞机机体组件等复杂工业品,更是开始具备自行研制、发展尖端工业品与前沿技术的能力。国产处理器、大飞机、高精度工业机床、高水平传感器等产品开始崭露头角。在此基础之上,中国提出了更加宏伟的目标:

  首先,中国制造业将彻底摆脱以低端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到中高端区间。中国将具备自主研发、生产、推广几乎所有高科技工业制品的能力,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全产业链中心;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将以5G通信网络、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机器人制造等前沿科技产业为突破口,在全球层面实现“弯道超车”,在这些产业中取得可观的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将集中发展科研力量,以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取代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获得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制造业将建设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同时深度参与并主导前沿科技领域的标准制定,将产业硬件优势转变为软实力,打破发达国家在品牌和标准方面的国际垄断局面;

  最终,中国制造业将用十年时间基本脱胎换骨,成为足以在高端领域匹敌乃至超越任何发达国家的强大产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图景。若目标成功实现,中国企业和品牌将在全球受到广泛欢迎和尊重,由中国设计、研发、制造的高端工业品将与发达国家的顶尖企业产品同台竞技。中国将诞生像美国硅谷一样的全球化高科技产业园区,以技术和品牌的力量辐射全球,向世界展现古老东方文明在科技时代的年轻魅力。

  3

  发展过程强敌环伺

  不出意外,中国制造业的雄心壮志引来了发达国家的不满乃至恐惧。

  多年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将中国视为低端产业链代表,利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降低本国消费者的负担,同时凭借品牌、技术、文化的优势在中国市场攫取庞大利润。一旦中国制造业完成全面产业升级,发达国家不仅将失去对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甚至要在全球市场上面对高端中国品牌广泛而有力的挑战。

  显然,这样的未来是长期躺在产业链顶层的国家最不愿看到的。正因如此,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意不断增长,使出种种手段阻止中国的产业升级大计。

  2018年,美国国会就有多名议员先后对中国发难,要求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施压,彻底终结有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中美经贸摩擦以来,取消规划就成了美方对于中国的核心要求之一。与此同时,美国联合多个盟国开始对中国企业和科技人才实施行动,设法阻止中国优秀企业的全球发展计划。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制造业升级进入关键发展时期,来自全球外部环境的压力只会不断增大,西方各国将变本加厉对中国施压,使尽浑身解数阻止中国全面产业升级。

  那么,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否如期达成目标?中国制造业实现伟大跨越发展的底气来自何方呢?

  4

  政策推动力量强大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卢比奥在国会批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但他其实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是历史必然。

  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了政策、人才、技术和市场四大层面的基础动力,足以推动整个行业在未来十年高速前进。这四大动力源泉也是中国制造业不畏强敌、不惧压力的底气所在。

  大国制造业的崛起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这是全球工业发展数百年来的宝贵经验。与许多观察家的观点不同,中国政府对制造业升级的政策推动力量丝毫不亚于发达国家,甚至在许多方面更胜一筹。

  例如,中国政府在引导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非常主动的策略,不仅利用各种政策扶持电动车行业成长,还在全国范围广泛推进充电桩建设、鼓励消费者选购电动汽车。

  相比之下,西方电动车企发展过程中需要自行解决充电桩建设问题,往往会陷入与地方政府扯皮的困境。传统车企的保守势力也对电动车发展施加了重重障碍,甚至低廉的燃油成本也成为阻挡电动车普及的一座大山。最近,美国电动汽车明星企业特斯拉在中国建厂,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

  制造业向高端区间转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类需求在发达国家一般是由风险投资行业承接。但风投行业的能力终究有限,难以为跨度极长、风险极大的领域提供持久雄厚的资金动力。在中国,由国家设立的产业基金使一些长周期高风险,但潜力巨大的产业得以在国家力量帮助下度过初期艰难的发展阶段。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在存储芯片、计算芯片等领域的投资正是这种战略的典型代表。如今,发展仅仅数年的中国本土存储芯片企业已经取得了惊人的突破,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就能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打破美日韩在这一市场的垄断局面。

  此外,包括5G建设、人工智能研究、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产业背后都有着国家力量的身影。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在产业政策层面有着决策迅速、扶持力量雄厚、区域和国际间协调容易等优势,为中国企业走向高端、走出国门提供了可靠的后盾和保障。

  5

  人才与技术建设同步进行

  曾几何时,人才资源是发达国家最引以为傲的产业优势。传统发达国家数百年来的繁荣局面,与各国重视人才培养、鼓励人才发展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但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开始面临人才资源“青黄不接”的局面。由于各国忽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端技术领域所需的理工科人力资源不得不愈加依赖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输出的学生和员工。如今,美国五大科技企业的高管大都是印度裔,中层工程师、专业人员也遍布亚洲面孔。由于华人在学科教育成绩中的突出成绩,美国许多大学甚至暗地修改录取标准,降低华人等亚洲学生的录取率来为白人学生“留空间”。西方社会普遍对STEM学科持歧视看法,认为这些学科出身的人才是“书呆子”,更加剧了各国高端产业的本土人才流失现象。

  相比之下,中国进入21世纪后大力发展理工科教育,尤其重视前沿科技人才培养。从民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到国家层面一系列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为国内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输送了海量高素质人才资源。如今,由西方教育者提出的“低龄儿童编程学习”理念已经开始在中国率先实践,中国已经将人才建设的眼光拓展到了初级教育层面。

  此外,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不断缩紧移民政策,以种种理由驱赶外国科技人才;与此同时,中国却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从世界各地吸收最优秀的人力资源。此消彼长之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高端人才资源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力量对比很快就会出现逆转。人才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旦中国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聚集中心,中国制造业也将迟早取得领先地位。

  与人才建设同步进行的,是中国制造业对先进技术的渴求与追逐。短短十余年间,中国有了自己的大飞机、自主设计的高性能CPU、自主生产的高密度存储芯片、自有技术的一流超级计算机,等等。中国企业申请的全球专利总数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增速全球第一。在即将开始的全球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浪潮中,中国华为公司已经获得各国电信企业近半数订单,且在5G标准制定中拿下许多关键项目。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无人驾驶等未来影响巨大的科技浪潮中,中国企业正在不遗余力占据先发优势。仅在人工智能专用芯片领域,国内就有寒武纪等数十家初创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寒武纪设计的人工智能计算芯片已经集成到数以千万计的智能手机芯片中,成为最早普及的专用计算核心之一。由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动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平台正在深入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制造流程,帮助这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6

  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产业发展需要市场空间,这是人尽皆知的真理。幸运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仅以智能手机为例,2017年中国市场销售的智能手机多达4.4亿部,占据全球约1/3的市场份额。

  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收入不断提升,中国消费市场也处于消费升级的大势之中。国内消费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定价较高、品质出色的中高端商品,为本国中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华为、OPPO、小米等厂商不断推出定位更高端的智能手机产品线,底气就源自国内消费者对高端手机的需求增长。在过去,很多国产高端工业品在初期阶段都要到国外寻求市场机会,如今这类需求在国内即可得到满足。2018年,一家生产消费级智能潜水机器人的初创企业就选择了在天猫机器人节发布其最新产品,并得到了国内市场的热情回馈,等等。

  在本国市场之外,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片广阔的乐园。从印度到菲律宾,从哈萨克斯坦到肯尼亚,“一带一路”沿途的国家地区都愿意与中国合作,在接受中国资金、技术和人才扶持的同时,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贡献资源和市场空间。

  例如,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进行的移动通信网络、基础医疗、基础电力设施建设,不仅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跨越提升,也为实现营利。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中国品牌在海外的影响力日渐增长,使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有了稳固的支撑点。

  在发展中国家站稳脚跟后,中国制造业就有能力向发达国家市场进发,凭借规模经济与各国一流企业正面竞争。虽然今天有很多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国企业设下了诸多市场壁垒,但这种政策壁垒终究无法抵御市场力量。假以时日,来自中国品牌的智能设备、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商品终将敲开发达国家市场的大门,从另一个层面重演“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

  在四大的优势推动下,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前景已成注定。虽然一些国家不遗余力试图阻止这一变革的脚步,但这些努力最终也只能化作梦幻泡影,中国制造业崛起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

  事实上,美国政府自己也在推动“制造业复兴”。2018年,富士康在美国投资90亿美元新建工厂的计划就吸引了诸多眼球,并被特朗普政府引为政绩大肆宣扬。新工厂将为当地带来数以千计的工作岗位,使美国人可以亲手制造曾经由中国年轻工人组装的iPhone手机——虽然在中国,这种工作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鄙弃。

  在威斯康星州富士康计划建厂的小镇,很多人都对这一项目充满期待。媒体将项目渲染为“美国制造”的胜利,加上中美经贸摩擦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仿佛中美制造业的前景对比即将开始逆转一般。小镇厂址上的滚滚尘土中,似乎寄托了发达国家制造业最后的希望和梦想。

  但在地球的另一面,长江黄河灌溉的广袤土地上正在兴起另一波浪潮。夜幕降临,刚刚落成的先进半导体工厂依旧灯火通明。空无一人的无尘车间中,先进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正在制造一流水准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晶圆。12寸晶圆在激光照耀下闪烁着寒光,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民族伟大的理想和骄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