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电子商务法对微商代购监管加码

2019-01-28 00:16:35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广州的代购邱筱和姐妹们一起做了个代购工作室,她在去年12月就提前办好了营业执照,做好准备等待电子商务法正式施行。

与邱筱她们不同,在德国边念书边做代购的杨晓涵去年12月30日寄出了自己近期的最后一笔代购货品,“暂时先不接单了,新法刚实施,等观察一段时间具体情况,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做代购比较好。”杨晓涵说。

历时5年,经过4次审议,电子商务法作为我国电子商务领域首部综合性的法律,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并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越是临近年底,一些代购越是惴惴不安。不少代购表示已经给自己规划了一条“转型之路”。

有人沉寂,有人转型

对于电子商务经营者,电商法的定义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以及通过自建网站、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

这意味着,在微信朋友圈、淘宝做代购的从业者,都将被列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并纳入监管。个人代购靠“赚差价、不缴税”致富的日子或一去不返。

今年年初,在香港生活的林云云暂停了自己的代购生涯。“现在只会偶尔帮内地的家人买些护肤品寄回去,其他客户的订单一律不接了。”林云云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作为代购,办理营业执照并依法纳税是应该的。”林云云说,“做代购的利润来自于内地与香港的差价,如今按单缴税,商品肯定得涨价,但这样一来比起门店专柜也就没有优势了。知道今年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涨价后,我原来的部分客户直接去专柜买护肤品了。”

蒋婷经常去国外出差,此前一直借此机会开发代购副业,每次出差都能代购不少产品。但在今年1月3日从日本回国时,蒋婷的行李箱几乎还空着一大半。“听说电商法会严格执行,我这次就很谨慎,如果买多了产品要补税就太不划算了。”蒋婷如是说。

电商法施行后,为了避免被“盯”上,微信朋友圈里的一些代购甚至化身“灵魂画手”和“段子手”,将所销售的商品图片全部变成手绘图,推销语也采用“暗语”,用外语介绍商品。

邱筱接触代购行业仅半年,去年12月,她和姐妹们一起成立的代购工作室已经挂上了营业执照。

在许多代购或观望、或退出、或谋划转型的当下,为何还会想要继续做下去,邱筱的回答是:“法律的出台对鱼龙混杂的代购行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好事。电商法不是要对代购‘赶尽杀绝’,而是规范这个行业。”

市场将更加良性有序发展

“我之前在网店购物时,虽然会查看买家信誉等级和产品评价,但都是半信半疑,因为有些评价一看就不真实。”网购达人刘卓说。

“去年12月,有次网购前我特意选择了一个销量排名靠前的店,并仔细查看了买家评价,每一条评价都图文并茂,看上去真让人有购买的欲望。”令刘卓想不到的是,拿到手一看实际商品的质量和评价内容完全不一致。“但因为并不是商家亲口承诺的产品内容,所以也无法退换,只好自己认了。”刘卓表示。

根据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的监测数据显示,电子商务热点投诉问题集中在退款、商品质量、发货、网络欺诈、网络售假等领域。此前,由于电商平台管理的不规范,一些表面看上去订单爆满的店家,其实是通过刷单、买评价等行为营造的假象,记者本人也曾收到过“轻松刷单,月薪过万”的推销短信。而电商法中明确规定,今后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将会受到严格监管,刷单、炒信行为将被严格禁止,一旦违规将面临最高200万元罚款。

“电商法实施之后,我们的客户和销售量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反倒是曾经朋友圈里的一些‘不太靠谱’的微商似乎消失了。”邱筱告诉记者,自己在朋友圈里曾见过一些离谱的微商,将专柜价格近12000元的名牌手提包标明“跳水价”699元出售,还声称自己卖的是真货。“我们专做代购的一看就知道,这个价格是根本不可能的。”邱筱说。

“这半个月以来,我知道的几家之前常发虚假广告的微商已经沉寂了。”湖南长沙一家现代食品生产和营销企业的代理销售周莹说。相关法规出台之后,用不正当方式竞价的微商减少了,电商行业所销售的产品也会规范许多。

值得注意的是,电商法还规定,销售食品的电商从业者需办理相关食品流通许可;没有中文标签的产品,未通过国家认证,也不能在网络平台销售。没有登记办理营业执照的经营者将面临最高1万元的罚款,包括个人代购和微商。

“去年,公司的平台就做过关于电商法的宣导,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意识到,买东西要找正规平台,走正规流程,且产品可以开具专票。”周莹告诉记者,“电商法实施之后也不用担心不良商家仿冒我们的产品,商家权益有保障,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也会更加安心。”

法律出台只是迈出的第一步

电商法施行之后,对代购、微商和电商从业者都有一定规范作用,但由于相关法律细则仍未出台,目前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虽然朋友圈里的微商少了几个,但不乏还有‘大胆’的商家仍在推送所谓跳水价格的奢侈品广告。”邱筱说。

“在这个大数据环境下,希望未来对各平台能对商家有更好的监督。”刘卓说,“我不但经常接到推销电话,而且对方甚至能直接叫出我的名字,感觉自己在网购平台留下的信息都被泄露了。”的确,此前不少报道都发现商家有出售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而这些行业乱象都需要进一步管理和监督。

此次电商法的落地,只是为打击网络交易乱象迈出了第一步,经过数年时间自由发展的代购和微商界的违法行为不会瞬间消亡,除了行为人自觉遵守法律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管理并出台详细规则。

“如果法律细则能更完善,缴税比例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我还是会继续做代购。”林云云说。(记者 汤宁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