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一入保健深似海,越整越焦虑

2019-04-09 00:21:17 信息来源: 半月谈发布者:isen点击量:

对话嘉宾

刘幼硕 (湖南省老年医学与健康科学传播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医学科教授)

龚志成 (中南大学医院药学研究所所长、湘雅医院副院长)

梅小兰 (一名“保健品控”)

潘婷 (80后,境外游导游)

曾益良 (湖南韶山常佰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保健品生产商)

帅才 (半月谈记者)

不知从何时起,沉迷于买保健品、沉醉于各类奇葩养生方法的人群不断扩大。这其中,既有有钱有闲的老年人、走哪都拎着保温杯的中年人,又有一批即将跨入不惑之年的80后。

不少人是程度不一的“保健品控”。有人“控”民间古方、秘方,有人“控”虫草、石斛等破壁类保健品,还有人啥都“控”。然而“保健品控”纷纷表示:越是保健,越是不安。

潘婷:我早上一睁眼,先用温水化上阿胶,服复合维生素片、善存片、乳钙胶囊,吃完阿胶再洗漱。中午一粒蔓越莓胶囊、一粒葡萄籽抗氧胶囊。晚上把白天这些再吃一遍。对了,另外还得加片黄金素,补脑的。一个没吃到位,心里就慌乱。可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只要保健品没吃好,第二天就会发现牙肿了或者哪里不舒服了,下面就不敢再大意,必须按时吃全。

梅小兰:我吃三七粉。媒体和专家总是声讨我们这些喜欢买保健品的,却没有关注我们热衷保健品是有客观原因的。当然了,主观上是随着经济条件改善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强,但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态度的反差:卖保健品的待顾客亲切、亲热,而我到医院看病,医生都忙得一塌糊涂,态度冰冷生硬。

当然我们也知道不能盲目迷恋保健品,可就是忍不住啊!老年人总有这样那样的慢性病,又不可能经常上医院,就算去了医院也是排队N小时,看医生一分钟,还不如买点保健品,既能预防疾病,又能和人聊天,愉悦了身心,打发了时间。我现在是几天没聊天,心里就憋得慌,觉得这个世界不要我了!怎么说呢,保健品是我和世界连接的一个纽带吧,纽带断了,能不焦虑吗?

帅才:我曾经采访发现有人一天要吃10种保健品,年轻的80后、90后也加入到保健大军中来。有专吃代购来的国外保健品的,有迷恋民间偏方、秘方的,还有追着神医满世界跑的。各有各的“控”,也各有各的苦。

刘幼硕:“保健品控”有三大类型。一是渴望关注、渴求温暖型。有的老年人身边没有孩子,孤独寂寞,“训练有素”的销售员便趁机拉拢他们参加讲座、活动,让老人倍感关怀,心甘情愿为保健品买单。二是“补偿型”。一些老年人觉得自己辛苦了大半辈子,晚年就该享享福,把年轻时没吃的补回来。三是身体欠佳四处寻求偏方型。

帅才:我常年关注、报道医卫领域,我想说的是,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治病,有病的话,必须去正规医疗机构治疗。有病不就医,一味迷恋保健品,那可真的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当然,也得承认,科学合理使用保健品对健康是有辅助作用的。

龚志成:我看诊的老年患者几乎都服用一种或几种保健品,很多老年人在服药的同时长期服用保健品,这实际上会加大用药风险。比如一些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在服用多种药的同时,服用五花八门的保健品、营养药,一旦感冒发烧,服药的种类还会增加,这就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奉劝广大老年人,保健品真的不是吃得越多越好,有可能越吃越添乱。

警方追踪到一处位于山东的售假窝点,从中查获大量“三无”保健品

梅小兰:你们总说“保健品控”是本末倒置、讳疾忌医,我不以为然,信赖靠谱的保健品是对自己身体负责任的表现,不想给家人添负担。

刘幼硕:这就是“保健品控”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首先,保健品是保健食品,有别于药品,也绝不能替代药品。其次,任何打着治病旗号、宣扬神奇疗效的保健品一定是虚假宣传。很多人选择保健品都是通过口口相传,但是人跟人的体质、过敏类型等都不一样,同样的产品,A吃了保健,B吃了却可能要命,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曾益良:保健市场有一些“潜规则”,比如非法添加猖獗。有些厂家为了使产品在极短时间内达到其宣传效果,会非法添加某些药品甚至处方药成分,然后通过直销或传销的方式坑害消费者。有不法商家在网上销售减肥产品,其产品见效快的原因是加入了禁药西布曲明,服用后会出现无力、头晕、呕吐、心慌等症状。

帅才:沉迷保健品,很多时候源于心理上的执着,这份执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环境变化的不安,对医疗不信任的悲观情绪——既然求医问药这么难,那么索性自己给自己当大夫吧,结果这一当就上了瘾。我们在指出“保健品控”种种不健康心理行为的同时,不妨也检讨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信任正规医疗机构热衷寻求“野路子”?保健品焦虑一方面是疾病带来的,一方面是不健全的医疗行业带来的。

刘幼硕: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这种行为源自一种心理需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身体健康和家庭亲情、社会温情,对疾病的恐惧、对温情的渴求导致他们不吝投入、拼命保健。在这一点上应该理解他们。

为解除保健焦虑,既要采取措施保障市场健康发展,又要不断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保健品市场不能一直混乱下去,这是政府必须扛起的管理责任。健康素养使得个人能正确获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政府、医疗机构都有责任科普推广。

分享到: